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风起明末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八十一章:封赏

第二百八十一章:封赏

    风起明末山河破碎第二百八十一章:封赏乾清宫内宫灯昏暗,弥漫着凝重而压抑的气息,暗红色的灯火沉稳低垂,在灯罩之中缓缓的摇曳着。

    崇祯坐在御案之后,眉头微皱,审视着手中的文书,沉吟良久之后出言道。

    “此次青山关大捷,仰面攻山,竟斩首多达千级,实为为辽左用兵以来最大之捷。”

    “陈望为青山关大捷首功,又兼有真定、贾庄、济南、武清四捷之功,只是将其晋为汉中镇的总兵,属都督佥事,授镖骑将军,是不是有些低了?”

    崇祯皱着眉头,想了许久,仍然是觉得这样的封赏实在是有些不太妥当,当下砖头向着坐在下首的杨嗣昌询问道。

    陈望原先就是副总兵,这一次立下如此的大功,但却只是将其晋为总兵,而且还仍留汉中镇。

    汉中镇本来也只是因为当时流寇四处流窜,有不少逃窜到了汉中府。

    而汉中府正是他的叔叔朱常浩瑞王的就藩所在,瑞王当时言辞极为悲切,而汉中府当时原有的保卫力量也确实不足以再维持汉中府的安定,所以他才增设了汉中镇。

    汉中镇的规模并不大,因为新建的营镇,兵额不过数千,只设了游击一员。

    后面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才逐渐的开始扩大,不过现在仍然算是小镇的范畴,资源有限。

    陈望立大功,只是将其晋升为这么一个小镇的总兵,说实话崇祯觉得封赏的太轻了。

    至于升任的都督佥事,这却是升任总兵的惯例,一般各镇的总兵,都是要在五军都督府,属一个都督佥事的职,严格来说不算是什么封赏。

    五军都督府职权益衰微,都司卫所任命官员呈送五军都督府的步骤都省去了,也没有参政和议政之权。

    都督府的官职都是属于寄禄官性质,不需要真的到都督府内任职。

    唯一能够说得上升赏的也就是骠骑将军这个正二品的散阶。

    “回禀皇上,此番连战之后汇总功绩,陈望确实战功为首,应当重赏。”

    崇祯问出这样的问题,杨嗣昌的心中毫无意外,这一次的封赏,兵部议了多日,他也审了多日,已经是最为妥善的封赏了。

    “八年六月湫头镇之战,陈望因战功先升百总,积功连升把总,千总。”

    “八年八月淳化大战,积功升为游击,受命追击流寇残党,先后于平凉、巩昌两府大败流寇。”

    “九年因汉中之战阵斩黑杀虎,解汉中之围升为汉中参将,十年因黑水峪阵斩高迎祥,大破流寇之功,升汉中镇副总兵,加汉中卫指挥同知。”

    “数年时间,连跳数级,虽都是积功而升,但终究是过于迅速,如此晋升之速度已是引得旁人侧目。”

    所有人的封赏之中,唯有陈望的封赏最难,陈望如今的封赏也是多方权衡之后的结果。

    “陈望年岁尚轻,如今不过二十有九,甚至还未到而立之年,正是骁勇善战之时。”

    杨嗣昌停顿了些许的时间,他补充的最后一句话,也让崇祯心中的迟疑消除了许多。

    杨嗣昌话中的意思很明显,陈望晋升的速度太快,反而不利。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最为重要的是,若是这一次封赏给与的官位太高了。

    如果以后陈望再立下功勋,那么又该如何?

    再以同样的规格给与赏赐?

    那陈望不用几仗,就要打到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情况。

    以陈望的武勇,这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所以为今之计,在官位和职衔的封赏之上不宜给予的太过于丰厚。

    崇祯神色迟疑,他觉得杨嗣昌说的确实有理,但是又感觉陈望此次立下如此大功,麾下兵将因勤王之事伤亡惨重,担忧封赏过低,可能致使陈望心怀不满,生出间隙。

    杨嗣昌察言观色,从崇祯的神情之中已经是看出了崇祯到底是在担心什么,笑道。

    “陈总兵若知皇上如此爱护,必然会心怀感念之情。”

    “臣以为,若是皇上担心赏功过薄,或许可以从散阶以及其他封赏上入手。”

    “散阶兵部武选司原先已经议定,按例初授骠骑将军,陈总兵如此大的战功,破格升授金吾将军也无不可。”

    明时文武官员可以根据对应品级给授散阶,武官的散阶和和后世军衔差不多,同时散阶也有俸禄可以拿,同时也是一份殊荣。

    武官共三十阶,每一品级分为初授、升授和加授,分别由吏部验封司和兵部武选司给授。

    陈望如今属了都督佥事一职,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之职是正二品,按律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一开始都为初授,三年初考、六年再考,考核平常者,不赐升授或加授散官,政绩或则战功优良的称职者方得升授、加授。

    不过除去这样的一般流程,还有一种,名为“特进”。

    功勋卓著经皇帝特命而进封者,称“特进”,特进自然是殊荣之中的殊荣。

    “那就特进陈望为金吾将军吧。”

    崇祯沉吟了片刻之后,心中也是做出了决定。

    “除去散阶之外,再诰封其母陈氏为二品太夫人,同时追赠其父陈平为骠骑将军,允其荫一子世锦衣卫百户。”

    “我记得陈望还未娶妻可对?”

    “皇上记得不差,陈望原是曹总兵麾下家丁,跟随曹总兵常年在外征战,因此一直未曾娶妻。”

    对于陈望的信息,杨嗣昌可谓是一清二楚。

    南方变故频频,透过不断传递往来的信息,杨嗣昌早就清楚如今南方的乱局已经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南方的流寇之乱,杨嗣昌已经是打定了主意,他要亲自去平,请去南下督师。

    如今朝议汹汹,对他口诛笔伐者甚多,虽然现在圣眷仍在,但是却不宜与满朝的臣工针锋相对。

    南方的盖子一旦掀开,熊文灿毕竟是他举荐的人,招安失败他难脱干系,皇上对于他的看法必然会有所改变。

    自夺情视事以后,他便一直担任兵部尚书。

    十一年六月,他和程国祥、方逢年、蔡国仕、范复粹同时入阁任大学士,仍带管兵部事。

    这一次建奴入寇,不管如何,他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虽有青山关大捷,但是建奴入关劫掠多地,荼毒千里,使得北直隶残破不堪,这个责任他仍然要承担。

    南方动荡熊文灿已经解决不了,而杨嗣昌也找不出一个可以取代熊文灿的人。

    而且因为熊文灿的事情,所以杨嗣昌也不再放心再派人负责南方平叛之事。

    现如今边患暂缓,正是以退为进,暂时离开京师这混乱之地的最好时机。

    南下督师,解决南方的流寇之乱之后再返京师。

    到时候内乱除去,他在皇上心中的份量将会跃至到最高。

    再平建奴之患,不说名垂青史,只怕到时候后人将会拿他与张居正相比!

    正是因为早已经是做好打算,所以早在初时,杨嗣昌便已经是开始制定南下平叛的章程,挑选南下平叛的军将。

    陈望早已经被杨嗣昌写进了南下的名录之中,杨嗣昌自然是对于陈望极为了解。

    陈望从参军之后的经历他都看了一遍,甚至连辽东陈胡两氏杨嗣昌都有所了解。

    眼下崇祯问出关于陈望的问题,杨嗣昌自然是对答如流。

    “那等到陈望娶妻之后,再诰封其夫人为正二品夫人。”

    杨嗣昌躬身垂首,和声道。

    “陈总兵忠诚体国,识得大体,皇上此番特进其为金吾将军,又给诰封,允其荫子,定能领会到皇上一片保全爱护之心。”

    拜将封侯,封妻荫子是无数武臣的梦想。

    明时策封官员之妻为诰命夫人,已经是极为荣耀之事,更不要说追赠其父母。

    这样赏赐下来,已经可以不算是薄赏了。

    “封赏之事就按照这样定下来吧。”

    崇祯点了点放在御案之上的文书,然后将其向着右侧移了移。

    站在右侧侍立着的王德化当即会意,上前取走了文书。

    接下来的事情都是司礼监来处理,和内阁、兵部、吏部谈论最后章程后,就到拟定诏书的时候。

    “皇上圣明。”

    封赏定下,杨嗣昌心中也是轻松了许多。

    不过崇祯并没有结束谈话,而是继续说道。

    “朕还有一件事有一些疑惑。”

    “皇上请问,臣一定知无不言。”

    听到崇祯问话,杨嗣昌当即重新坐直了身躯,凝神静听。

    “刚才朕听闻你说十年,陈望任汉中镇副总兵,又任汉中卫指挥使同知,朕记得陈望这汉中卫指挥使同知似乎还是实授,这似乎有些不合规矩。”

    身为总领一镇的营将,一般来说卫军的军职都是署理,但是陈望却是实授,而且还是在同一地方。

    孙传庭当初上报的时候,崇祯就感觉有些奇怪,不过孙传庭当初离开京师的时候,向他提出要求一定的自主权,才能解决陕西的问题。

    因此对于孙传庭当时的请求,崇祯并没有拒绝。

    “此事我也知晓,当时也是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杨嗣昌沉吟了片刻,回答道。

    “皇上应当还记得陈望初时以练兵有方显名。”

    “朕记得。”

    崇祯点了点头,洪承畴当初递上来的奏疏他还留存着。

    洪承畴对于陈望的评价颇高,称其领兵cao练行进,队列作战,皆如往昔之浙兵,尽得其形意。

    也正是从当时开始,他才开始对陈望留了一个心。

    世乱念忠臣,国危思良将。

    若是朝中,有一名堪比戚继光一般的良将,南寇北虏也不至于做大至此。

    不过眼下看来,陈望骁勇善战,身上似乎真有很多戚继光的影子。

    黑水峪之战,若非是陈望及时察觉,循迹尾随,恐怕胜负难料,那高迎祥或许真能逃出生天。

    这一次建奴入寇,陈望也是出力颇多,功为诸镇之首。

    或许陈望真的就是上天赐下给他的戚南塘!

    “当时高迎祥伏诛,但是还有数十万流寇云集湖广以北、汉中府周边仍然危机重重。”

    杨嗣昌沉吟了片刻,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而后才解释道。

    “陈望当时镇守汉中府内,镇下兵力却不过只有七八千之数,若是流寇大举进攻,根本难以遮挡。”

    “恰逢孙大人整顿卫所,孙大人听闻陈望练兵有术,因此请求实授陈望为汉中卫指挥同职,专事练兵以备流寇。”

    崇祯微微颔首,他回忆了一下,他记得好像自陈望镇守汉中府后,流寇也确实没有再威胁到汉中府的腹地很久。

    后续的塘报,也有提到卫军在守备之中立功的消息。

    瑞王甚至还几次派人上疏称谢,言称多年以来从未如此心安,甚至还送了不少的东西作为礼物。

    孙传庭这样的安排虽然有些不合规矩,但是正如杨嗣昌之前所说,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汉中府当时情况确实危急,孙传庭这样的安排很合理。

    只是孙传庭的安排合理,崇祯的心中却是还感觉有一根刺在喉中一般,颇为不适。

    孙传庭在陕西作为巡抚的时候,就做了不少不合规矩的事情,当时弹劾孙传庭的奏疏极为繁多,都被崇祯压了下来。

    青山关大捷虽胜,但是孙传庭此前擅自动用尚方剑,在朝廷还未定罪的时候斩杀了身为总兵的陈国威,这件却是让崇祯不能忘记,终究还是生出了芥蒂。

    崇祯平复了下浮动心绪,不再去想孙传庭的事情,现在他需要先处理南方的事情。

    “南方的流寇之乱,还有多久才能平息?”

    南方的流寇虽然大部分都已经是投降,但是仍然还有小股的流寇在四处流窜。

    杨嗣昌心中微沉,有些事情虽然不想面对,但是终究还是需要面对,当下回答道。

    “建奴入寇,各地军兵皆北上勤王,流寇因此得到喘息,声势复振不少,再度壮大,臣暂时不敢妄言平息时限。”

    “不过对于如何解决南方流寇之乱,臣的心中确实已有腹稿。”

    崇祯眉头舒展开了些许,杨嗣昌没有言之凿凿的说出时限,他反而是对于杨嗣昌又信任了不少。

    “那就依卿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