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六十二章准备中

第一百六十二章准备中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六十二章准备中第一百六十二章准备中

    忽然一个官员,说道:“怕什么,现在还不到怕的时候,先摸清何夕到底要做什么再说不迟,何先生,虽然另立新说,但也是儒门一派,大家还是有商量的余地。就算没有。该坚持的事情,自然要坚持的。或者,诸位想投入何先生门下。”

    这个官员不是别人,乃是齐泰,现在叫齐德,齐泰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朱元璋赐名。他之所以称何夕为先生。因为他听过何夕的课。只是他年纪稍大,何夕在国子监的时候,他已经准备入仕了。并没有到明鉴堂。当然了,这也有他对何夕的学说不感冒。

    当时齐德觉得,何夕的学说,长于小术,昧于大道。何为小术?就是科学方法论,将数学引入各方面分析之中,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这些在齐德看来都属于术。什么是道?就是哲学层面,对世界观的解释。

    当时的何夕回避了这些问题。

    齐德觉得何夕的学说,有用。但也仅仅限于有用而已。

    后来入仕之后,在六部轮转,而今是兵部侍郎。升迁速度,并不在何夕之下。固然是因为他与何夕差不多时间入仕。更因为朱元璋很欣赏齐德。历史上的朱元璋就很欣赏他。

    齐德在历史上发迹,就是因为,雷击宫门。朱元璋召任官九年,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祭天。结果只有齐德一个人。在祭天的路上,朱元璋细细考察齐德,发现天下山川地理形势,已经天下兵马部属,如掌上观文,只要朱元璋问,没有齐德回答不上来的。

    在明史上有这样评价的人。还有一个,就是三杨之中的杨荣。也是主持军务大臣。

    齐德说道:“方大人,太子殿下是什么意思?”

    这些人聚集在这里,可不是方孝孺的面子,而是太子的面子。这些人是太子的基本盘之一,这也是太子对这一件事情有些抵触的原因,可以说,朱元璋对士大夫每一次打压,之前的清丈,而今重修大明律,等等,对士大夫们冲击最大。也对太子冲击很大。

    朱元璋其实已经给太子时间,让太子改换下面的人。但是太子却迟迟不动。

    一方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宋濂,方孝孺师徒两人追随太子这么长时间,岂能说放弃就放弃了。太子不是朱元璋,朱元璋可以对李善长下狠手,但是太子做不到,另外一方面,那就是太子积攒这些人才,也不是一下子就有,也是历年积攒栽培出来的。

    扔掉容易,但是再从什么地方找出这样素质的人才。

    在什么时代,高端人才都是稀缺的。

    而忠心的高端人才更是稀缺。这样的人太子岂能轻易放弃。

    方孝孺说道:“殿下的意思,不许我出头,因为这是陛下的意思。如果说我看不惯,殿下让我回家省亲。告假几月。”

    大明是中国古代王朝之中假期最少的王朝。

    假期可不容易有。

    很难批下来,更不要说几个月了。

    可见太子对方孝孺的爱护,与退避三舍之心。同时,也体现出太子内心之中的纠结之感。

    方孝孺此言一出,这气氛就有一些冷场。很多人都暗暗皱眉。

    对太子的举动不满意。

    对朱元璋更有怨言。只是再多的意见,也不敢多显露出一点。

    齐德说道:“方大人回避此事也好。不过,这一件事情不能不管,刘老大人。如果陛下要何先生主持此事。也不会轻易越过朝廷规章去,以我之见,何大人很有可能加翰林学士衔。”

    刘三吾一愣,说道:“你的意思是-----”

    齐德说道:“翰林院可是大人您的地盘。最少要将陛下的心意搞明白再说。要对症下药。”

    刘三吾说道:“这事我来办。”

    齐德说道:“丁先生。”

    丁显说道:“齐大人有何吩咐。”

    齐德说道:“那报纸上的事情,就交给你了。总之将解缙给压下去。”

    丁显说道:“分内之事。只是齐大人,这样做有用吗?这是陛下的意思。”

    对于无比强势的朱元璋来说,他的个人意志,就是大明朝的国家意志。只要朱元璋决定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回转的。丁显这一句话,拆穿了他们外表上假装的强势,露出了无比虚弱的内心。

    只要朱元璋不改变主意,他们做多少事情,都是无用之功。

    有些微妙的气氛在空气之中传播。那种不能说出来,不敢说出来,说出来必死的话,在沉默之中悄悄地传递。这种情绪就是:“朱元璋,你什么时候去死?”

    在朱元璋的威望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但实际上,暗中的怨怼,怒气,反抗的情绪,都如大地内部的暗流一般,在各种偏僻的角落之中,暗暗的积蓄成长,等待着石破天惊的那一天。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辽东巡抚何夕,抚辽有功,先从瀛国公破高丽,后从颍国公破日本,再从燕王破鞑子,三从征之功,与抚辽治辽之功,并赏之。加翰林学士,加内阁大学士。从阁办事。--------”

    何夕听完,在下面下跪谢恩不提。

    颍川侯傅友德,比他们来得慢一点,但也到了,朱元璋以破日本之功,封为颍国公。

    何夕也知道自己会进翰林院。但是他没有想到,会加内阁大学士。不过很快就释然了。

    原因很简单,同样的官职在不同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内阁大学士在朱元璋这里,就是一个跑腿办事,承办各项事务的工具人。而不是权臣丞相。大明朝廷这些年,真正能称得上丞相有一个。那就是统领秘书监的太子。

    剩下的权力都被君相一体的朱元璋掌控在手中。

    所以内阁大学士,虽然单纯办差,比寻常翰林学士高。但也高不到什么地方去。远远比不上后世的内阁大学士,几乎都是丞相的概念完全不同。

    何夕将宣旨的太监打发走之后。

    拿着手中的圣旨,带着几分苦笑,说道:“陛下等不及了。”

    朱元璋等不及了。但是何夕的草稿还没有定的。是的,朱元璋仅仅定了一个大纲,但这其中是很繁琐的法律过程,法律主导思想变化了,下面的量刑,各种刑罚标准,也是要变化的。

    比如,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之中,通jian等道德罪,就要加强刑罚,以达到教化的目的。但是何夕这里却不一样,何夕并不是说,对于这种行为加以豁免,如后世无罪化处理。

    这不可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念,法律制定不能超出太多。但是何夕也不赞同,这样的事情就处以死刑,虽然不是直接的死刑,是丈夫杀jian夫,只要有证据,就是无罪。

    这是需要改的。

    这样需要修改修订,揉合各方思想的底稿是很难写的。更不要说,何夕也想往里面加一些私货。

    什么私货?

    因为是商法。大明律之中是有对商人犯法的一些规定,但是散见各条文之中,还有一些关于财产的规定,也都是需要修改的。而且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

    何夕也要到此调查,也确保自己领先的是半步,而不是一步。

    可以说大明律看上文字不多,几百条而已。在何夕看来,不成体系,这都是需要修改的。

    但是何夕要做的工作量一点也不少。他知道进入翰林院,自然会遇见很多问题,特别是翰林院刘三吾等人。见面非掐不可。他想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底稿再去战斗。而不是现在。

    只是何夕没有什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