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在线阅读 - 第207章 爆竹声中除旧岁

第207章 爆竹声中除旧岁

    时间过得很快,吴咏迎来了在这个时代的第一个“年”。

    在早期的夏朝制定的夏历中,一年是以正月为开始的。

    但商朝就改了,改成以十二月为一年之初,到周朝又往前推进了一个月,变成十一月为一年之始。

    秦朝认为自己是水德,把每年的开始定在十月,汉初沿用。

    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订历法。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

    这时,还没有春节这个称呼。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过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而时下过年倒成了对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节庆,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这节日重要到,连郡县里监狱里关押的囚犯,都可以申请假释回家过年。

    当然,这时也是吴咏最忙碌的时刻,他不仅要祭祀已故的祖父和父亲,还要去吴氏祖地祭拜先祖,最后还需陪着母亲跟三位姊妹一起去祭拜她们的亡父。

    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在复望里的各户人家的家门口响起,也意味着今日要过年了。

    这日孩子们一早便起来,拿着大人们昨日准备好的竹竿烧了起来,一个个一边听着爆竹声,一边拍着手叫好。

    各家各户的男人们,则笑呵呵地拿着一个桃符换下自家门上那个已经钉了整整一年的旧桃符。

    家中的老人,则看着桃符嘴中念念有词地祈祷着:“太一神,后土神,祝融神,在天上的诸神,一定要保佑俺们明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今年比往年新年,老人们多了一个祝福对象,那就是吴咏。

    今年由于吴咏的醒来,复望里的乡亲可算过了一个如意年。

    看着家里满满的米缸,还有悬挂在墙壁上的腊rou,腊鱼,老人们嘴都笑歪了。

    他们知道,让他们能过上这样一个丰盛甜美的幸福的新年的人是谁。

    “姑父、姑母……”厨房里面的妇人端着满满一大碗的腊rou,笑盈盈地喊着:“吃饭啦”

    正在烧爆竹的几个孩子一听到母亲说要吃饭了,立刻二话不说,扔下手里的爆竹,就蹦蹦跳跳地跑回去,嘴里大喊着:“吃腊rou啰”

    孩子们垂涎自家墙壁上挂着的腊rou,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今天,终于能吃到又大又肥的腊rou了。

    想着腊rou香喷喷的味道,孩子们还没闻到香味就已经口水直流。

    “这些孩子……”一个粗壮的男人摇了摇头,小心地搀扶着自己的父亲,将其搀到家里面:“父亲大人,往年没让您吃上一顿好的,是儿子的不孝,今年特意买了您最爱吃的羊rou跟鸡rou……”

    “好好好”老人笑呵呵地点着头,孙子们也围上了来,拉着老人的衣角,甜甜地喊着:“阿爷,阿爷……”

    这个时候,孩子们身上也都换上了新衣。

    一件件崭新漂亮的新衣服,将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头上扎着的总角辫,晃来晃去,可爱极了。

    这就是复望里的一角过年场景,相对于他们来说,吴咏家也弄出了新的花样,那就是灯笼和对联。

    其实灯笼现在已经出现了,但是由于纸张的工艺和蜡烛稀少的原因,一直未能流传开来。

    时下书写还是以竹简为主,纸张还未大范围普及,普通百姓自然接触不到。

    这时的蜡烛其实就是蜜蜡,都是作为贡品出现,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百姓更是连见都没见过。

    吴咏也是花费不少金钱才在宛城的药铺购买到几块,为此,他还特意将这些蜜蜡熔化,加入棉线,倒入模具中固形。

    得到了蜡烛,其他的事情就好办多了,红纸也可以买到,剩下的就是教家人编灯笼。

    论起编织技巧,还是祖母最厉害,她不愧是在照顾吴咏多年生活的老人,只看了几眼,就明白这灯笼的骨架应该怎么编成了。

    比起吴咏和其他人,她在手工艺上的心得和手感更多一些。近一年的无忧无虑生活并没有磨灭肌rou记忆,当她的双手摸上竹条几分钟后,她就开始巧妙地组织这些竹篾,熟练地安排起它们的位置来。

    “姑母的编织技巧比我们都厉害多了。”母亲郭氏夸赞道。

    老夫人呵呵笑道:“快一年没干活了,都有些手生了。”

    以前吴家全指望老夫人一人cao劳,老人也舍不得花销,家里日常用到的竹片,都是老人亲手削的,因此这些活计对她来说,也是轻车熟路。

    “好像又回到从前一般。”当编成了灯笼的骨架以后,老夫人向众人感慨道,“从前迫于生计,在家里做这个。如今闲来又拾起这门手艺,却是比闲下来的时候还有趣。”

    “是啊。”郭氏轻声同意。对老人来说,在拥有了物质条件以后,编竹器已经从一种异化劳动转变为了一种自由的劳动。当人真正自愿、自由地从事这种劳动的时候,她便不会再感到疲惫枯乏。

    后世就有一种劳动逐渐走向了这种情况,那就是钓鱼——在古代,钓鱼是许多人挣扎生存的路径之一,而当机械化捕捞成为常态、冰柜和交通业将大量新鲜鱼类运往内陆时,钓鱼在现代就已经成为了田园牧歌式的休闲运动。

    可惜,大部分这样奢侈的劳动在现在这个时代只能是少数rou食者的娱乐,在两千年后的现代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老人做的灯笼骨架和郭氏等人做的有些不同——她做的骨架并不是方形的,而是将竹条在最顶上弯折,聚于中间交缠起来。

    这使得这盏灯笼一下子跳脱了初生的稚嫩,附带了一层手工艺设计的意匠。

    它既美观又实用——只要在竹骨们会聚的地方绑上绳子,这种灯笼就能很方便地提起来。如果将这种灯笼投入市场,肯定更受百姓的欢迎。

    “哈哈,祖母真是厉害,孙儿这发明人,都没祖母编织的灯笼好呢。”吴咏当时看着这只骨架,脑内已经想出它糊完纸以后的面貌了。

    老人听罢,笑骂道:“我编一辈子的竹制品,这点要是再被你不下去,可不敢有面目去教训你们。”

    “姑母说的极是,当官做学问,咱们不及咏儿,论起做活,咱们可是一点不差!”郭氏也跟着附和道。

    说完,她自己便当先笑了起来。

    何莲等人见状,也跟着嘻嘻笑起来。一时间,吴家倒是欢声笑语不断。

    很快,灯笼骨架做好,吴咏又弄来浆糊,跟家人一起将灯笼的纸张裁剪粘贴好。

    等一切结束后,灯笼也正式登场。

    老人看到何叶何花提着灯笼,十分高兴的样子,不禁感慨道:“这红纸灯笼看起来真是喜庆,等年后,让乡亲们也跟着一起制作,想必又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吴咏却是摇摇头,苦笑道:“灯笼制作容易,可是蜡烛不容易弄到。这灯笼,在黑夜的时候,用来照明,最是合适不过。”

    不想郭氏听完,却是笑道:“你啊,就是凡事都想得尽善尽美!咱们百姓就是讲究一个喜庆,没有蜡烛,就白天提着看呗。”

    “是孩儿执着了!”吴咏一想也对,时下的百姓,夜晚很少出门,就算是有蜡烛点亮灯笼,他们也舍不得用。

    等吃完午饭,老夫人和郭氏继续编织灯笼,吴咏则是带着几位姊妹,来到书房,准备写对联。

    只见吴咏拿出两张裁过的长方形红纸和一张较短的红纸,便提笔开始在上面写字。

    “这……这纸有点大啊!兄长究竟要写多少字呢?”何叶惊叹道。

    吴咏哈哈一笑道:“想不到吧,我只写五个字!”

    接着,吴咏提了一口气,如行云流水般,写了一副对联。

    何莲见状,忍不住轻吟出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个好!好听。”何叶何花拍手鼓掌道。

    “还有呢……”吴咏说罢,又拿出数张长条红纸,挥笔就写道:

    “春到风光美,家兴喜事多。”

    “年丰人增寿,春早福满门。”

    “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

    写完这些,吴咏搁下笔,笑着说道:“好了,就写这些吧。”

    何莲有些好奇地问道:“这些对联,做什么用。”

    “当然是贴门上,用来祈福的。祈求来年有一个好运气。”吴咏想了一下,回答道。

    何莲一愣,追问道:“祈福?能够禳凶么?”

    吴咏挠挠头道:“能吧,我在太虚仙境中,看到那里的百姓,过年的时候,都是这样做。”

    “那你多写几幅吧,到时给卓叔父家也送去几对!”何莲催促道。

    “好吧!”吴咏想想也对,于是便再次提起笔,由于纸张有限,这次他写的是四字对联。

    “五谷丰登,福寿即来。”

    “爆竹辞旧,桃符迎新。”

    “岁且更始,时乃日新。”

    ……

    吴咏一刻不停,写了好几副对联。

    这时何叶跟何花一人拿一副墨迹已经干了的对联,跑去跟祖母炫耀去了。

    老人听她俩叽叽喳喳说完之后,不禁夸赞道:“我家乖孙真是好诗才!这对联看着就喜庆,今年咱们家就贴这春联。”

    众人自然没有异议,于是在过年这天,别家都是烧爆竹,挂桃符,吴家和卓家却是挂起红灯笼,贴着喜庆的春联。

    除夕的上午时分,大家一块将对联贴到各间屋子的门户或者柱楹上头。瞬间,吴家的院子里就充满了两千年后的年味儿。

    “真好……”吴咏看着这些对联和灯笼,轻声说道:“这下,我又要改变世人的习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