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抢人头,万户侯
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相国彭越、韩王信、燕王臧荼大将昭涉掉尾和温疥等,和刘邦统帅的汉军主力共三十余万——对手项羽此时满打满算不到十万。而且,突围到垓下的项羽没有坚城可守,只能仓促以战车装满沙土、围成圆环,加上深挖的堑壕,暂时阻挡住韩信统一指挥的进攻。 一马平川之地,如何死守? 此时,连吕雉、刘肥,太子刘盈等,都拥聚在了沙盘前,等着审食其从萧何丞相府带来决战的最终结局。看着他们期盼又紧张的神情,刘执嘉却觉得有些轻松可笑——既然现实是项羽被包围在垓下,那么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太公、王后,天、天大喜讯!项、项羽战败身死——西楚灭亡啦!” 审食其一路飞跑进殿,几乎是大喘着粗气,有点结巴地报告。 “汉王!” “万岁!” “汉王万岁!” “汉王万岁!” 在自发呼喊汉王和表达极度喜悦才会呼喊出的“万岁”一词后,众人包括报信的审食其和旁边服侍的赵功,都自然一齐将两个词语合起来大声呼喊了。 如果说,一年前达成鸿沟之约时,楚汉两军将士面对面欢呼“万岁”,是为了表达对停战休兵的由衷喜悦,那么眼前宫殿里的所有人,表达的是对天下将要一统、和平将真正来临的狂喜,这狂喜里没有了鸿沟之约时的隐隐怀疑。 (Ps:“万岁”一词在历史上,一是用作人们欢呼用,二是用作封建帝王特定的称谓。从宋朝开始,“万岁”才成了皇帝的专用名词。) 所有人都禁不住流下了热泪。这欢呼和热泪里,当然包含着对刘邦这位胜利者由衷的崇敬与热爱,也包括刘执嘉。 欢呼过后,审食其才稍微平静下心情,开始叙说听来的战斗情形。 刘执嘉带着笑意似听非听,因为审食其说的对他来说前世记忆里基本都有: 韩信首先指挥军队正面进攻,项羽亲自指挥、抵抗激烈,所以难以突破。于是韩信手下大将孔聚和陈贺便分别带领军队从两翼进攻,而后随着突破口打开,楚军信心动摇下,英布、彭越等全军突击,楚军难以同时应对,遂大势已去。 战斗到天黑,随着四面楚歌、楚军溃散,痛别自刎虞姬的项羽便带着“骑从者八百余人”向南逃去: 汉军五千骑兵紧追不舍,最终项羽不愿意上一位老人的小船,而是自刎于乌江江畔。 欸,不对? “项羽怎么死的?说来也有意思呢。” 审食其的情绪在长长的叙说中也逐渐平静了许多,可是当吕雉问到项羽之死时,审食其的语气里就带着让刘执嘉想起刘邦和自己交谈时习惯的卖关子了。 “据说项羽是举剑自刎的,可现在项羽尸身被分成了五块,五个人都说是自己杀死的项羽!战报传到萧何丞相这里,汉王还要丞相献计如何酬赏封侯之事呢。” “战场厮杀,可是众目睽睽之下,调查一番后自会有定论吧?”吕雉此时显出了理智与冷静,刘执嘉赞许地向她点点头。 “还是王后圣明。原来确实是这五人争抢功劳呢。生擒或者杀死项羽,千金赏、万户侯,这可是汉王亲口许下的酬赏,谁人不想要啊?!” 原来,项羽确实是自杀的。 当时,项羽一个人手持双剑,跟汉军短兵相接,一口气击杀了上百名汉军士兵,汉军将士们被楚霸王的气魄吓到了,竟守在原地一时不敢再上前。 此时的项羽也已经多处负伤,环顾四周竟然发现汉军里有个将领很是眼熟,原来是昔日的会稽郡同乡吕马童。 项羽仰天长啸,对吕马童大呼道:“我听闻刘邦许下重赏,要我的项上人头,如今我已无力回天,这个功劳就送给你吧!” 说罢,举剑自刎。 在吕马童略为伤感犹豫时,骑将王翳已经扑上前去,割下了项羽的头颅,这下让吕马童和其他骑兵都急了,一拥而上、自相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为此互相残杀了几十人。 “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自得到了项王的一段肢体。五个人把肢体合拢起来,都确实是项王的。所以,让沛公一时还有些发愁呢。”
大殿里,爆发出一阵大笑!只有刘执嘉没有跟着笑,他被震惊了。历史学得不好的他,真不知道堂堂的霸王项羽,竟然落到了几乎等同于五马分尸的地步! 想来,那时的吕马童等,眼睛一定如同嗜血的恶狼般全红,而项羽的尸身就仿佛变成了黄澄澄的金子-------- 天下所争,其实不就在“名利”二字吗?! 如今天下将要一统,但“名利”仍然是钓取人才的诱饵啊,想来刘邦对此已经驾轻就熟了。 “看来可以提前恭喜王后,您马上就要母仪天下,称呼也得改改了。”审食其这马屁拍得恰到好处,吕雉听了也不由矜持一笑,那笑容里有兴奋、期盼,更有着一贯的自信与精明。 听了审食其的话,刘执嘉也不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隐隐的期待: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到刘邦当帝王的样子,而那时自己又能为这天下,为天下人做些什么呢? 毕竟,真到了那时,自己可也有“实力地位”,不再是普通的老农民了------ (据查资料,抢到项羽尸身的五人,都得到了刘邦的封赏。吕马童,被封为水中侯,赏赐食邑1500户,位列西汉开国功臣第101位;王翳,被封为杜衍侯,获得了1700户。位列汉朝开国功臣第102名;吕胜,获封涅阳侯,食邑1500户,功臣排名第104位;杨武,获封吴房侯,功臣排名第94位,虽然排名最高,但是杨武只获700户食邑。 最后一位杨喜,可是大有来头,他获封赤泉侯,获得的赏赐高达1900户,杨喜靠着这些封赏,将自己这一支杨氏渐渐发扬光大,是弘农杨氏的始祖。 据说后来的杨修、杨赐等东汉重臣,甚至包括隋高祖杨坚,也都是杨喜的后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