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敕勒歌:两魏英雄传在线阅读 - 第105章 萧衍:背盟弃信

第105章 萧衍:背盟弃信

    公元547年,八月,河南。

    侯景被王思政挤兑得没有办法,只好离开颍川,暂时屯兵在悬瓠(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本来说好献出河南十三州投奔南梁,结果侯景两边下注一房多卖,转身又把西边四个州送给了西魏,而且这还是他宝贵的实控地区,剩下那些州基本就不听他的。眼看南梁部队要过来办交接手续,但现在除了悬瓠之外,侯景啥都拿不出来,他自己也觉得这事儿办得有点儿说不过去,只好硬着头皮给萧衍写了封信为自己做辩解。

    侯景跟萧衍解释道:“前段时间实在是因为形势太严峻,你派的援军又迟迟不过来,我是真没办法了才去找西魏来帮忙。但我跟小朋友高澄都没法共事,跟宇文泰这样跋扈的家伙肯定就更合不来了,所以呢这次忽悠西魏出兵纯粹是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考虑,想利用他们来保住河南,希望皇上你千万别误会。”

    “我侯景是个讲信用的人,既然答应把西边四个州让给他们,还是得说话算数。不过呢,关于这个你也别担心,东西魏是世仇,西魏插手这件事,可以帮忙分担一下压力,对咱们绝对是有利的。而且,除了那四个州之外,豫州以东到齐海以西这一大片儿还在我的控压之下,这些地方依旧可以按照原计划全部转交给南朝,你只要派人去接管就行了。”

    “另外,东魏高澄那边虽然暂时撤退,但保不齐什么时候还会再次出兵捣乱,最好尽快让边境各州屯兵备战,跟我做好配合,这样才能保住河南不出问题,进而完成你一统天下的伟大事业。”

    这封信实际上是连蒙带唬,因为东荆州、北荆州、广州和颍州已经事实上被王思政所控制,侯景想反悔也要不回来了,而东边那些州里面,除了悬瓠所在的豫州之外,只有南兖州刺史石长宣不开眼,倒向了侯景,其他州还是站在东魏朝廷那边。所谓接管,实际上是要南梁自己出兵去抢。

    按说脚踩两只船是职场上最忌讳的事情,但凡正常点儿的老板都不会容忍这种行为,所以侯景把信送出去之后,心里一直惴惴不安,担心萧衍一生气改变主意,联合东魏把自己给灭了。

    没想到萧衍不仅没有降罪,反倒回了封信安慰侯景。他对侯景道:“大臣在外尚有便宜行事的权限,何况你正在实施奇谋大略的关键阶段,更应该根据形势随机应变。我知道你是一片诚心为朝廷着想,以后这种小事自己决定就好,不用跟我解释了。”

    看到回信,侯景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不仅如此,他犹豫了很久的去向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

    侯景很清楚,自己现在是在西魏和南梁之间两面逢迎走钢丝,而这种局面注定维持不了多久,最终还是要从这两个选择中确定一个。目前来看,选南梁对自己更有利。

    宇文泰老jian巨猾,玩心眼太厉害,当年河桥之战的时候还吃过我的亏,我去投奔他肯定没什么好果子吃。而萧衍就不一样了,我原来以为他只是喜欢吃斋念佛,人并不笨,但从这封信可以看出来,他根本就是个没有原则的老糊涂,拿捏起来肯定比宇文泰容易得多。

    老萧头,我吃定你了。

    侯景的直觉很厉害,他虽然从没见过萧衍本人,但从有限的几次书面交流过程中,他已经把萧衍的性格分析得八九不离十。此时的萧衍早就从年富力强的一代英主变成了八十多岁的耄聩老人,年龄的增长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智慧,反倒导致他的判断能力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不仅如此,他的傲慢和贪婪还在与日俱增。

    东魏跟南梁通好最早是在小关之战前夕(公元536年),算到今年已经十年多了,这期间两国交通往来频繁,相处得非常融洽。但现在,仅仅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梦,以及侯景的几句忽悠,萧衍就决定撕毁之前的各种友好条约,跟强大的东魏反目成仇。

    这只能用鬼迷心窍来形容了。

    跟宇文泰冷静地坐观成败不同,现在萧衍已经完全沉迷于自己即将统一天下的幻想之中,他觉得侯景就是上天派过来协助自己的,不仅主动送过来河南地区大片的地盘,甚至连战略发展规划都帮自己想好了。

    既然是我要统一天下,当然不能光站在边上看侯景表演,南梁的军队也该上场了。

    八月,萧衍下令集结国内各路大军,准备正式出兵讨伐东魏。

    由于这次是举国出征,事关重大,领兵主帅必须得是自己人才放心。

    萧衍最开始想让鄱阳王萧范来干这个活儿。

    萧范是萧衍弟弟萧恢的儿子,也就是萧衍的侄子,前段时间刚刚被任命为汉北征讨总司令,也准备北上支援侯景,但他动作太慢,还没等出发,东魏那边就退兵了。

    既然萧范已经介入了相关工作,萧衍想干脆让他负责到底,直接当北伐主帅。

    可惜这个想法被朱异坚决地否定掉了。

    当时朱异还在外面休假,但他是萧衍身边的头号红人,萧衍已经习惯于事事跟他商量,所以这次也派人去征求了他的意见。结果朱异得到消息之后,片刻都没敢耽误,径直冲进宫里,对萧衍说这个选择有风险,要不皇上你再想想?

    萧衍没明白朱异为啥这么激动,让他解释一下原因。

    朱异道:“鄱阳王英雄盖世,也善于用人,能力上没得说,但他性格上稍显残暴,在抚慰百姓这方面有所不足。还有,皇上您上次去北顾亭视察的时候,曾说过江右一带好像有反气,而领头的可能就来自皇族骨rou。这次外放兵权,事关重大,皇上你还是要慎重考虑。”

    其实朱异的话里前半段是在走过场,后半段才是重点,而且由于内容过于敏感,后半段他也说得遮遮掩掩。

    萧范今年四十九岁,在萧氏诸王之中,他是难得的实干派,经常亲自下基层,还善于抚慰将士,在部队中的声望很好。

    可惜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声望越高,越让人放心不下。

    而且萧范本人的行为也的确不够检点。他曾经跟萧衍一样担任过雍州刺史,任职期间政绩很突出,但他除了公事之外,暗地里一直在招募兵马、修筑防御工事,在个人仓库中还囤积了很多军粮,谁也不知道他想干啥。联想到萧衍的起家过程,不能不让人起疑心。

    当时萧衍的五儿子庐陵王萧续还在,他跟萧范很不对付,就去萧衍那里告了他一状,虽然最终萧衍没有追究这件事,但萧范不太老实的举动已是尽人皆知。

    这还不算,当时南梁还有一个童谣在到处流传,最后两句是:“谁当作天子?草覆车边已。”

    范的繁体形势写作“範”,而且上面不是竹字头,而是“艸”,也就是草的意思,正好跟童谣契合。

    这么明显的暗示,不好说是不是政敌的陷害手段,但当时很多人都迷信这个东西,这个童谣一出,朝廷内外对萧范的提防立刻又提高了好几倍,所以这次朱异才一反唯唯诺诺的常态,对萧范当元帅持如此鲜明的反对态度。

    萧衍年纪大了,信息比较闭塞,对童谣的事情可能不了解,但他对朱异是绝对信任的,既然朱异不赞成,那就选别人吧。

    于是萧衍一拍脑袋,问朱异道:“那你看萧会理合适不?”

    萧会理是已经去世的四皇子萧绩的长子,也就是萧衍的亲孙子。他自幼喜欢读书,加上幼年丧父的悲惨身世,使得他倍受萧衍疼爱,十五岁就出任湘州刺史,二十几岁就官至南兖、北兖、北徐、青、冀、东徐、谯七州军事总司令,嗣位南康王。

    问题是这个小王爷从来没打过仗,在军事上完全是菜鸟,让他统兵去跟北朝那帮虎狼之师硬碰硬,简直是在开玩笑。

    但这次朱异没提反对意见。他的行事原则一向是以阿谀奉承讨萧衍欢心为主,提醒萧衍提防萧范已经是破了大例,后面不敢再唱反调了。因此他赶紧大夸萧衍英明,用人水平高,没谁比萧会理更合适。

    就这样,还不满三十岁的萧会理被正式任命为北伐大元帅。

    跟着大军一起出征的,还有一位久违的故人:原北魏的征东将军、泰山太守羊侃。

    羊侃是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那一年从北魏投奔到南梁的,算到今年已经将近二十年了。由于泰山羊氏是参与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羊侃这次又是主动南归,所以深受萧衍器重。他在南梁的仕途发展比较顺利,目前已经官居侍中。

    羊侃是南北朝时期的传奇人物,文采好武艺高,音律艺术上也颇有造诣,综合素质极其出色,尤其是一身神力,几乎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在北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到了南朝之后依旧续写了不少传奇。

    有一次羊侃陪着萧衍在建康的乐游苑游玩,少府的负责人过来禀告萧衍,说新造了一柄两刃槊,请皇上验收。

    少府是南朝负责工艺制造的部门,他们给皇帝造的槊肯定不是实战用的,而是日常仪仗用的,

    因为是仪仗队用的槊,当然怎么威风怎么来,史书记载这根槊长两丈四尺,围一尺三寸,造型相当夸张。

    按说仪仗用的槊,能扛着走也就够了,打仗肯定不实用。但萧衍早就听说羊侃膂力过人,他一时兴起,非要让羊侃当众试试这个槊好不好使。为了表示鼓励,他专门赏给羊侃一匹河南国所产的紫骝马当坐骑。

    南梁所称的河南国就是吐谷浑。两国距离虽远,但中间有一条途经四川的丝绸之路河南道,所以贸易往来也比较频繁。

    羊侃没推辞,起身拎起两刃槊翻身上马,沉重的大槊在他手里竟然毫不费力。乐游苑内紫骝马纵横驰骋,两刃槊上下翻飞,由于场面实在太精彩,围观的人太多,很多人只能爬到一棵树上去看,最后愣是把树给压折了。萧衍大受震撼,当即把这柄槊命名为“折树槊”。

    这次羊侃以冠军将军的身份随军出征。严格来说,他属于萧衍特派的独立部队,有自主行动的权限,临行前萧衍还亲自给他安排了特殊任务。

    一切准备完毕之后,北伐大军正式出发。

    萧衍的第一个攻击目标是彭城。

    彭城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区,当时是东魏徐州的治所,也是河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当年刘邦和项羽之间著名的彭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萧衍决定从这里入手,目的是为了跟悬瓠的侯景东西呼应,形成犄角之势。

    但萧会理毕竟太年轻,缺乏领兵经验。把他派出去之后,萧衍心里也有些没底,于是专门安排人随时向他汇报军中的情况。

    结果让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萧会理对治军之道一窍不通,指挥部署一点儿章法都没有,队伍及其混乱。而且他还特讲排场,行军时乘坐的轿子极尽奢华,几乎就是个精装修的一居室。

    萧衍很失望。作为皇孙,在平时讲究一点儿倒没什么,但现在是要去打仗啊,你这样搞特殊化,下面的将士还会为你卖命么?

    但很快萧衍就发现担心这个完全没必要,因为跟萧会理其他行为比起来,轿子花哨一点儿根本不算个事儿。

    简单地说,刚出家门,萧会理就跟麾下的将领们闹掰了。他自以为地位高贵,跟下边那些泥腿子军官们对话有失身份,所以传令下去,谁都别来找他,军事会议什么的也不用开了。

    但所有人都不见也不行,萧会理本人高高在上,下面至少还得有一个负责分解传达命令的人。所以萧会理只跟一个人对接,就是他的叔叔贞阳侯萧渊明,然后萧渊明再把任务分派给其他将领。

    作为大军统帅,连手下的将领的面儿都不见,不了解战情,不听取意见,天天猫在自己的小黑屋子里纸上谈兵,这仗还有个打么?

    萧衍毕竟是亲自带兵打过仗的人,就算现在年纪大了,原则性问题还是能分清的。他觉得这样不行,这个孙子明显不是能领兵打仗的料,继续让他带队风险太大。他只好又把朱异找过来商量要不要换人。

    朱异其实也知道了这些情况。

    向他通风报信的不是别人,正是贞阳侯萧渊明。

    萧渊明是萧衍大哥萧懿的儿子,目前担任豫州刺史。这次北伐本来没他的事儿,但他得知消息之后,也要求跟着去。

    萧衍起初没同意。萧渊明毕竟要比萧会理大一辈,现在已经让萧会理来当大军统帅,再派个叔叔过去给他当部下,号令上搞不好会不顺畅。

    但萧渊明对北伐这件事异常感兴趣,他几次上书软磨硬泡非要去不可,萧衍最后实在拗不过这个侄子,只好点头同意。

    没想到阴差阳错,由于萧会理乱摆架子,萧渊明居然担起了指挥众将的大梁。

    眼看着萧会理现在这个样子早晚会被换掉,萧渊明决定先发制人,悄悄去做了朱异的工作,希望他能说服萧衍让自己当元帅。

    萧渊明很了解朱异。只要好处到位,没有他办不成的事儿。

    此时朱异也不再提皇上用人英明了,他对萧衍说南康王可能还是年轻,经验不够,要不下次再让他领兵锻炼吧。既然现在具体事务都是贞阳侯萧渊明在负责,再空降个领导也不合适,不如就直接把他扶正好了。

    萧衍对朱异基本上言听计从,他当即派人把萧会理追了回来,同时改任萧渊明为新的北伐大元帅。

    经历了两次换帅风波之后,南梁的北伐指挥官终于确定了下来。十万大军在萧渊明的指挥下,离开淮北,浩浩荡荡杀奔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