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寒冰与毁灭
第11章:寒冰与毁灭 “向着或许是温暖的区域移动,在路途中吾感受到了很多已经死亡的生物,大型的生物和小型的生物都有,在将它们吃掉后养分倒也补充了一部分,凭借着这些养分,巢倒也弥补了四只直石触手的养分消耗,至于驱逐者则早就进入了沉睡,被巢用一只巨噬触手卷起带着一同行动。” “海域的温度越来越低,海面的寒冰已经蔓延到了海底,一个个如同直石甲壳状的寒冰从海面向着海底凝固,开启了沉睡的大脑,通过脑波的传递,吾发现了在前方有着大量直石状的寒冰,还有一些直石状的寒冰有些奇怪,因为它是横在其它的寒冰之间。” “来到寒冰区域,吾用直石触手戳在其中一个奇怪的寒冰上,一瞬间大量的寒冰破碎,这时吾才发现那并不是寒冰,而是已经被寒冰凝固的直石……即使是直石这类强大的狩猎者也难以抵挡这些寒冰。” “吾用巨噬触手将这只直石从寒冰之间拔出来,随后丢开,因为这只直石已经是完全被冻僵硬了,吃了得不偿失,在把直石拔出来后,吾派出了一个灯笼,在灯笼的照射下一个破碎的洞口出现在这,是直石钻出来的,可惜不大,所以导致直石卡在了这里,然后才死亡的。” “凭借着灯笼的光,吾以四只直石触手戳在寒冰上,每一次都可以使大量寒冰破碎,但距离产生一个足够使巢通过的洞口仍然很远,同时在巢破冰的时候,吾派出的四代探索者注意到在寒冰之间还有着很多的生物,像是奇虾类型的或是蠕虫类型的,还有很多的单细胞和小型的多细胞生物都被凝固在了寒冰之间。” “……是的,很大一部分的生物都毁灭在这一场寒冷中,尽管吾记录了很多生物的数据,但还是有大量的生物的数据消失在这场灭绝之中,吾将这场事件称为第一次物种灭绝,也称为冰期。” “另一边,巢不断的用直石触手戳在寒冰之间,使得大量的寒冰破碎,但也损失了大量的养分,四只直石触手的肌rou细胞和甲壳也在不断的行动中受到了大量的损伤,但终于在养分耗尽前打通了这个洞口,巢通过洞口后便将坏死的直石触手给回收了,以此来支撑巢的行动。” “巢下沉到海底,这里的温度要温度一点,至少没有达到水凝固成冰的地步,将灯笼派出然后停挂在巢圆盘形身体的边缘,尽管有些生物在光芒的照射下远离了这片区域,但还是有部分生物被光吸引而来,将它们吃掉后,吾派出了仅剩的四代探索者,在光芒照射下看到了周围的环境,有单细胞,也有很多形状不同的物质,还有一些生物的残骸,吾将护卫者唤醒,并将它派出去收集生物的残骸。” “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吾才收集到了足够的养分,在将巢体内的损伤恢复后,吾便将其它的养分储存好,然后将护卫者收回,此时这个区域的温度也下降了,所以吾只能继续远行。” “向着海面移动,吾来到海面时发现寒冰还未蔓延到这个区域,吾冒出海面,此时的深空依然是黑暗的,闪烁的繁星也未出现在深空之中,但深空中也不再有水落下,吾注视着深空,随后翻滚着巢沉下海底,但在吾沉下海面时突然发现深空之中闪烁的繁星此时竟然在海底。” “吾不解,在海底是怎么出现的闪烁的繁星,在巢接近之后才发现这并不是繁星,而是一种生物,这个生物的外形与巢相似,但主体和触手都没有巢的体形大,身体上也没有甲壳,看起来特别的柔软,因为它们是通过身体快速的收缩和扩张来进行移动的,‘水母’,吾的思维中出现了它的称呼,不过吾感觉称呼比较奇怪,就像是直壳鹦鹉螺那样奇怪。” “吾观察着水母,它们闪烁着幽蓝色的光芒,很美,吾最初的对它们的感觉是认为水母只是一种用触手捕捉海洋内单体细胞和一些小型多细胞生物的小型狩猎者,所以吾便派出了几只灯笼带着四代探索者接近水母的族群,看着那闪烁的光芒逐渐的接近,吾倒也没让灯笼和四代探索者避让,只是出于警惕让巢和驱逐者离开了它们的行动路线。”
“当吾观察着这如同繁星般美的景象时,一只只水母从灯笼和四代探索者身旁经过,那细长的触手轻轻的拂过了一只四代探索者,随后一阵疼痛在这只四代探索者的细胞中传递,很快这只四代探索者就死了……病毒?不,这不是病毒那种物质,但确实和病毒一样对细胞有很大的破坏性,这物质被称为‘毒素’,它根据细胞的养分结构在细胞中快速扩散,不过只需要让那一部分的细胞停止生命活动就可以了,而且毒素在扩散的同时会不断的减弱毒性,最后就会变得无法杀死细胞,不过因为四代探索者太小了,所以吾就没有在意了。” “以其它的四代探索者的视角吾发现那个死亡的四代探索者的外层硬化细胞被一些刺细胞穿透了,这些刺细胞粘黏在四代探索者的外层硬化细胞上,它们的身上都有着一个小孔,小孔的内部是一种丝线状的结构,这结构的顶部是尖刺,毒素大概就是从这注射进四代探索者体内的,虽然这刺细胞是属于水母这个多细胞生物的一部分,但吾的硬化细胞确实是被这单细胞穿透了,尽管其它的大兵种有甲壳不会被这些刺细胞穿透,但四代探索者也没有必要覆盖上甲壳,所以吾还是去增强了这硬化细胞。” “另一边,驱逐者虽然有甲壳,但并不全面,所以吾是以巢的直石触手将几只水母穿透并将其带走,然后用其它的直石触手将其撕裂,随后吾便派出灯笼和四代探索者去观察水母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