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柴米人家在线阅读 - 十二、女人总不易(一)

十二、女人总不易(一)

    看大米眉眼舒展地去远了,许惠莲叹了口气,这死闺女,就是这熊脾气!自己有什么事儿梆梆梆说出来了,把人家气得要命,她自己接着没事儿了!

    许惠莲又想起自己的小女儿,心道,大米就是傻,她要是有小米一半儿的心眼儿,老木也不敢这样亏待她。才刚自己差点说,你看看小米,跟你同一天结婚,嫁了个四里八乡都闻名的青皮(使横耍狠的愣头青)胡耀威,可是人家两个一点儿都不打,那胡耀威拿着小米好的呀,让自己这个当娘的看了是真放心,这心里是真舒坦。可是这一说,怕大米又说我偏小米了,大米脾气犟,脾气直,又要强、拿尖儿不服人,我要真说她meimei妹夫相处得多么好,只怕她心里不平衡,回头又要挑老木的不是了,这两口子不又得打疯了?哎,打小就不让我省心!

    原来大米还有个小她一岁的meimei,小米。大米出生后,许惠莲的老婆婆,也就是大米的老奶奶,虽然对孙媳妇生了个小丫头片子,没给她添个大重孙子深表不满,但考虑到是头一胎,也就没多说什么。许惠莲看到老婆婆天天阴着张脸更不给自己好脸色看了,也不敢多说什么。公公婆婆不在家,自己出月子后就得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儿,看孩子的担子只能落在老婆婆肩上了,她再怎么甩脸子,自己也不能说什么。退一万步说,老婆婆就是不给自己看孩子,她许惠莲也不敢说什么,当时还是老社会兴下的那一套,老的再不对,小的也得老老实实受着。

    许惠莲的公公,陶泽乾的父亲,也就是大米的爷爷,陶树贤,因当时正逢生活困难时期,在陶泽乾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到东北“闯外”(即“闯关东”)去了。留下了大米的奶奶在家里照看着六十多岁的老娘陶王氏(大米的老奶奶),及长子泽乾,次子泽坤,长女金枝,幺女玉叶。短短几年时间,陶树贤就已经在东北闯出了一片天,任某林业局下辖林场的场长,可随迁带家属。

    在陶泽乾十四五岁的时候,陶树贤回乡,要把一大家子人迁往自己的任职地。谁知母亲陶王氏却死活不愿离乡,一来,她年纪大了,不愿离开故土;二来,她还有自己不愿说的一层意思,自己守了一辈子活寡,孤苦一生,若现在跟着儿子背井离乡,只怕自己百年之后,都不能跟自己的丈夫并骨(夫妻合葬)了,这不就成了自己活着时独守空房,死了还得形单影只?不行,自己孤苦一生了,没个依靠没个疼热,死后可不能再遭这份罪了。

    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丈夫的模样身影也有些模糊不清了,但是在陶王氏心底最柔软的角落里,那个人依然鲜活地存在着,他长身玉立,气宇轩昂,星眉剑目,英武俊朗,还抱着一腔报国热血……除了仪表堂堂,难得的是他对自己更是温存呵护,家里家外一把手,勤快地脚不沾地……念及此,任凭儿子说东北条件如何如何好,自己要如何如何孝顺吃了一辈子苦的老娘亲,陶王氏也无论如何不肯离开故土了。她只有一种信念:生前不能相依,只求死后相守……

    面对性子越来越古怪乖张的老娘,陶树贤无计可施。这么多年,娘一个人把他拉扯大,看尽了叔伯妯娌的冷眼,吃尽了各种难为。农忙时节,娘陪着笑脸说着好话,央求大伯子小叔子帮自家播种抢收;农闲时节,娘又勤拾掇紧忙活,帮衬着叔伯妯娌、邻里邻亲做点针黹营生儿(针线活儿),打点人情。如今自己成了国家正式干部,吃着公家粮,领着国家发的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就想着让老娘跟着自己享几天福,颐养天年,谁想她又恋着故土,不愿离乡……

    再三劝说无效后,陶王氏提议:让儿媳妇领着二孙子泽坤,两个孙女金枝、玉叶到东北去生活,自己则和大孙子泽乾留守故园……

    陶树贤带着妻小离乡前,语重心长地和长子泽乾深谈过一次。陶泽乾看着父亲郑重的神色,似懂非懂地听着。其实在心中,他何尝不希望跟随父母弟妹一起出道关外,过一段新鲜富足无忧无虑的生活呢?无奈奶奶不愿离乡,父亲只好把他留下来照顾奶奶。如今父亲的意思,是让他替父亲谨守孝道,好好照顾、孝顺奶奶,凡事以奶奶的心愿为先,不可忤逆违背。“你奶奶为这个家吃了太多的苦,我走后,照顾你奶奶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了。”陶泽乾点点头,眼里不觉噙满了泪,他向往关外的生活,更不舍得跟父母、弟、妹分离,他才十五岁,就要独自支撑起一个家了。

    此后,陶树贤每月雷打不动往老家邮寄25元生活费给老娘。邻亲百家、合村老少都羡慕陶王氏的福气:为闺女时娘家是个财主,又嫁了个有钱的富户;虽说男人早亡,可人家家里有钱唻,娘家也时时贴补,又有叔伯妯娌一窝党侩一心帮衬着,不光冻不着饿不着,还是吃香的喝辣的唻;后边虽说家道中落,但儿子又这么有出息,“闯外”闯出了名堂,成了国家干部,吃着公家粮,端着铁饭碗,领着国家的俸禄,还这么孝顺,月月寄这么多钱……奥~吆~真是好福气!有福啊!陶王氏听了也是乐得合不拢嘴。但她自己却不敢把这25元全留下,自己那几个妯娌早就眼馋忌恨得了不得了,早年树贤幼时,地里的营生儿(农活儿)全仗叔伯妯娌相帮,如今树贤寄钱回来了,于情于理都应回报给人家了。于是,陶王氏把这25元分做四份儿,大伯子家5元,二大伯子家5元,小叔子家5元,自己仅留10元供祖孙俩家用……

    可别小瞧了这5元、10元钱呀,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六十年代的10元钱与21世纪一十年代中期的10元钱存在的差距可是不小,试看一组对比数据(仅供参考):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10元可买大闸蟹12斤,如今的物价情况:6条腿(按同等质量)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最低生活费:8元,如今的物价情况:840元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可买大米80斤,如今的物价情况:3.5斤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牛rou面100碗,如今的物价情况:2碗

    60年代末:中档皮鞋一双(7.68元),如今的物价情况:两根(7.68元)鞋带……

    是以,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许惠莲一遍一遍痛诉家史时,看到大米为5元、10元撇嘴,她就敲打大米一顿,什么那个时候钱多结实,一元钱能买多少多少斤猪rou,多少多少好东西,一元钱相当于现在好几百块钱。还跟大米说:你爹八几年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才5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