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分析
=""=""="nt"=""“我知道,”萧凤梧低笑道,拥着顾倾城往里面走,“你不过是想我了而已。” 顾倾城面孔微红,却大大方方承认了,“嗯。” 萧凤梧越发高兴了,“今日是我不对,应该早些回来的,但是因为收到了太师的来信,所以想得比较多,还把子诚抓了过来……” “我知道了,”顾倾城温婉地道,“你熬了大半宿可曾饿了?厨房里还给你预备了宵夜。” 萧凤梧懊恼地道:“我太着急回来见你了,你让念影送去的那些可都便宜了梁子诚!” 顾倾城抿唇而笑,清澈的眸子里闪过一道慧黠之色,“我就知道你会回来,所以送去的本来就是一人份!” “啊!”萧凤梧恍然大悟,伸手轻轻刮了刮顾倾城的鼻子,“原来你这么调皮!” “这是调皮么?”顾倾城双眉一扬,神态灵动,“这是‘知夫莫若妻’!我是太了解你了,就算是把你那份也送过去,你也会一口都不吃的!” 说话间夜宵已经摆好,萧凤梧拉着顾倾城一同坐下,好说歹说哄着她喝了半碗汤,然后自己把桌子上所有的吃的一扫而光。 顾倾城看得有些呆愣,忙一边给他舀汤一边劝道:“你慢着点,已经是后半夜了,吃太多了恐怕不舒服!” 萧凤梧摇摇头,咽下口中的鸡丝卷,道:“没关系,大不了多活动一阵。” 顾倾城等他吃喝完毕,又叫人斟了茶上来,把服侍的人都打发下去,才问:“是出了什么事了?为什么非要大半夜把梁子诚叫过来?你可也真够折腾人的!没闹出来太大的动静吧?否则还让人认为天下要大乱了呢!” 萧凤梧嘿嘿一笑,也觉得自己这件事办的不怎么靠谱,“我是因为收到了太师的来信,所以心里起了个念头,所以急着把梁子诚叫进来一起商议商议,没想到他口中这般担心那般顾虑的,却早就把事情安排好了。<>你还别说,有这样一个人辅佐,我还真是轻松不少呢! “你也知道,最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我难免会顾此失彼,若不是有他在,很多事情都不免会被忽略。只是他一个人到底也还是单薄了些,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就算是把心血熬干了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可是随着我们疆域的扩大,需要的各种人才也越来越多,往往选拔上来稍加试炼,都来不及在朝中安排职务便被派了出去,就算去年秋天开了恩科,好像也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顾倾城微微蹙额,问道:“你是不是准备开武举?” 萧凤梧笑着点点头,“正是。” “那么科举呢?”顾倾城问道,“按理说去年开了恩科今年便可以不开科考了。但是如今的人才这般紧缺,是不是要在考虑再加一科?” 萧凤梧摇摇头:“暂时不必。去年秋闱选拔出来的那些官员都已经得到了任命,并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说来也奇怪,永安及绥远年间的进士才能都非常出众,比如说梁子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是崇德以来我们选拔出来的能人便屈指可数了。倒是那些通过推举而走上仕途的几个人颇为不错。若是让天下士子认为科考十分容易,机会也颇多,只怕便会珍惜了。所以今年下一次科考还是正常进行,就在两年后。 “但是武举却可以在年后举行了。我们现在急需向军中输送人才……” 顾倾城嘟了嘟嘴,道:“你这不是在蒙我?我记得当初你在各地豢养私军的时候,好像就特别注重人才的选拔吧?到了现在用人之际,你却跟我说军中的人才不够,我怎么这么不信呢!” 萧凤梧呵呵笑了几声道:“那些人才啊,我准备到了关键时刻再用,毕竟现在也只是局部作战,用不到把我们的底牌全都亮出来。<>” “这个我可就不懂了,”顾倾城黛眉轻颦,“一下子把全部实力拿出来不是可以对三国起到震慑作用么?万一他们一次惧怕,不战而降了,岂不是更好?” 萧凤梧笑着摇了摇头,把肖遥在铁马关的作为说了一遍,说的顾倾城双眸亮晶晶的,笑着说道:“你看,既然能够不战而胜,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发动大的战争呢?” 萧凤梧再次摇了摇头,笑道:“永安,事情哪里有你想象的这样简单?像太师这样的事情,可一不可二。而且,他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皆在。 “咱们就说一说太师这一次的行动为什么能够成功。第一,太师这惑敌之计用得好,太师练兵自然与我们不同,他练兵的目的不是为了与宋军短兵相接,而是为了迷惑他们,混淆他们的视线。 “当时是冬天,宋国本来补给就跟不上,将士们恨不能钻在屋子里不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咱们大禹军只是拉练而不是想要对他们作战,所以警惕性也就放了下来。 “太师选择了那种天气不甚好的时候,借助幻阵把士兵偷偷运送到上阳关背后。 “第二,上阳关附近的地形也给这次行动能够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若是上阳关附近是一马平川,那么凭太师本领通天也没法子在宋军眼皮底下摆出一座幻阵。 “因为那里山石嶙峋、林木众多,可以遮挡视线的东西不计其数,所以太师才能够因地制宜,布置出一座幻阵,而将士们到了上阳关背后之后也能找到地方藏身。 “第三,虽然宋军一直驻守在上阳关,可是他们因为补给跟不上,就算是主帅想要训练,也没法进行,所以他们不是疲兵也是疲兵。<> “反观我们大禹铁马关的将士们,衣食无忧,粮饷充足,训练得法,战斗力本来就很强,往上阳关前一站,自然而然就有一番震慑力。 “还有太师的劝降方法也非常高明,先是令人擂鼓助威,把宋军本来就不高昂的士气打压下去,然后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上阳关将士讲述当下的形势,迫使他们做出最合理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