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寡人无疾在线阅读 - 第108章 童谣?预言?

第108章 童谣?预言?

    兵部。【】

    “三殿下,昨天那些算好了没有?”

    一声超大的嗓门打破了安静的氛围,惊得满屋子人都放下了手中的东西。

    刘凌却陷入了耗费心神的心算之中,对这震天一般的响声没有任何回应,一只手无意识的在桌子上滑来滑去,间或着在一张纸上记录着一些数字。

    兵部右侍郎是个糙汉子,喊过一嗓子后发现刘凌没有回应,向前几步还想再喊,却被一个小个子一下子拉住了胳膊,给拽到了后面去。

    拽人的当然是刘凌身边的魏良。

    “别叫,别叫,我们家殿下算东西的时候,一吵就错啦”戴良有些不高兴地皱眉:“让皇子为你们算账就罢了,你们还真把殿下当账房先生了?”

    右侍郎这段时间已经见识过了刘凌的出众之处,被戴良这么一挤兑,抓了抓后脑勺,委屈地埋怨:“我天生嗓门大,怪不得我啊”

    戴良看了眼刘凌桌子上堆着的案牍,努了努嘴:“你看,就剩那么一小堆了,等个一时半会儿就好。”

    “那行,我再等会儿。”

    右侍郎笑了笑,随手拉过一张椅子坐下。椅子划过地面的时候发出刺耳的拖拽声,引得戴良又是一皱眉。

    好在这些都没影响到刘凌,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刘凌将所有的账目算好,丢下笔长舒了口气,还没活动筋骨,突然眼前凑过了一颗大脑袋,明晃晃地络腮胡几乎扎到他的脸上……

    “殿下?算完了吗?武库那边的令史已经在催了。”

    刘凌往后仰过脑袋,神情僵硬地点了点头,右侍郎脸上喜色更甚,拿过桌上一张明显是核算完毕的书稿:“殿下,是这一张吧?那我拿走了?”

    “算是算好了,不过最好还是核……”

    刘凌瞠目结舌的看着已经拿着算簿大步流星离开书房的兵部右尚书。

    “……核算下。”

    他一直都是这么急性子吗?

    这种事也是能这么急的?

    “殿下,您说这兵部的人做事,怎么都这么奇怪”戴良有些埋怨地帮刘凌整理着书稿。

    “您明天就要去祭祀了,今天不给您休息好,还让你算账”

    “无妨,现在什么时辰了?”

    刘凌一站起身,才发现全身酸痛,书房里也黑乎乎的,所以才有此一问。

    “快要落宫门了,殿下在这里坐了一下午。”戴良有些担忧地看着刘凌:“您还好吧?骑的了马吗?”

    “哪有那么娇气”刘凌笑着回答。“既然快关宫门了,我们现在就走吧。”

    其实以刘凌兵部历练的身份,可以不必帮这种事情,算账这种事是书吏一流所为,刘凌亲自算账,算是辱没了身份。

    但刘凌会这样做,也是没有法子。随着东南出兵,兵部已经随军调配了足够的兵甲和武备,可由于是紧急出兵,这些武备的核算和出库账目并没有完全整理出来,等到每月大朝之前,必须要把这些整理出来以呈御览。

    往常这种事,兵部也不是自己计算的,而是从户部调配书令史专门核计,兵部只负责将出库的兵甲和账目计算出的数目对上就行。

    无奈今年户部为了皇商选拔之事忙的焦头烂额,就连兵部的事情都再三搪塞,兵部尚书也是个暴脾气,在户部发了顿脾气,丢下了狠话,就开始回来让兵部的几个司自己算。

    这几个司,就正好归兵部右侍郎管。

    兵部大多是武将任职,说到计算,真没几个精通的,刘凌只不过看着乱糟糟的账目有些忍不下去,随手帮忙整理了一下,这整一下子不得了,马上就给人尽其用的兵部尚书给赖上了,开始帮着各部核账。

    这种事情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但凡精于计算之人,从调配的兵甲和马匹粮草等数目上就能算出出征总共有多少人,准备作战多久,前方要等多久才能等到粮草等等。

    这些事情在一般人看来就是些无聊的数字,但在军中,也属于机密。若不是刘凌是位皇子,谁也不敢把这种事交给他。

    如今离大朝已经没有多少天了,兵部等着交差,所以才对刘凌再三催促,引起了戴良的不满。

    “话说回来,殿下居然精于算学,真让人诧异。”戴良有些感慨的说道:“谁能想到一位皇子居然会这个”

    “也不是精于算学,只是对这个有兴趣,所以比旁人下了些功夫。”

    刘凌想起自己在冷宫里被王太宝林逼着学算账,并且被她吼“你想以后被人骗着花一两银子买一个鸡蛋吗”的样子,忍不住嘴角含笑。

    “没想到兵部居然连会看账的长官都没几个,倒真让我诧异了。”

    “那些大老粗……”戴良撇了撇嘴。“莫说看账了,我看说话都有些乱七八糟的……”

    “休要胡言,这些都是朝中的大臣,也是各层一级级选□□的人才,你文不能举武不能杀敌,有什么好说别人的”

    刘凌笑骂了一句,看着面前已经近在眼前的宫门,幽幽叹了口气。

    “明天要和二哥一起去冬祭,看样子去不了兵部了,希望那些账目别出什么岔子……”

    “能出什么岔子?”

    戴良好奇地问。

    “底下吃克扣的情况似乎很严重,我发现要调配一万人的兵甲,却出库了一万五千人的。起先我还以为是怕有损耗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后来一问兵部的老人,才知道各地的规矩,如果一万人的武备,须得准备一万三千人的,才足够层层损耗,完全装备上一万人。”刘凌沉着脸,“如果加上正常的损耗,须得一万五千套,要是矛尖箭头等消耗量较大的,要出库的更多。”

    对于这一点,戴良却是毫不奇怪。

    “这有什么,我家给下面的人发东西,都还要多准备三成才够,管家和发东西的人总要分点好处,这上面要省了,下面人得不到足够的,就该闹事了。算是另一种优待。细想起来虽然令人恼火,可身为主家,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去管有没有面面俱到,还不是靠这些管事的?就当是花钱买个省麻烦了。”

    “这种事怎么省麻烦……”

    刘凌摇了摇头。

    两人说说聊聊间,一路入了宫,回了东宫,却发现东宫里人来人忙,穿流如织,还多了许多不认识的新面孔。

    刘凌怔了怔,和戴良看了一会儿,发现庄扬波不停的跑进跑出,才发现原来是二哥没有在宫外宿下,今日里回了宫中。

    “明天要从宫中出北郊冬祭,二殿下怎么可能还住在宫外。”戴良了然地说道:“这些恐怕是明日的礼官,差来协助二殿下主祭的。”

    刘凌只是陪祭,没有什么要准备的,只要跟着二哥身后洒几杯酒,站上一会儿就行了,无论是念诵祭文还是行祭,都是二哥的事情,所以刘凌有些新鲜地看了一会儿他们忙碌,就无聊的回到了房中。

    到了第二日一早,天还未亮,紫宸殿里就来了人,生怕刘凌和刘祁误了点似的,一面提醒着祭祀应当注意的事情,一边领着熟练的宫人为两位皇子整理祭服调配人手。

    刘凌自然是很放松,刘祁却像是被这身祭服压的快要喘不过气来,连连松着颌下的丝带,还十分紧张地走来走去。

    看到后来,连被吩咐来提点的礼官们都看不过去了,纷纷劝说刘祁先进行干粮,以免进行到一半体力不支,这时候刘祁才想起来要吃些东西,连忙匆忙派人去取,汤水自然是一点都不敢用的。

    刘凌在一边看得直摇头,想到自己要主持上元节的登楼观灯,心中也是有些忐忑。就算与民同乐没有主祭这么大的讲究,人却是少不了多少的,可能更甚似冬祭,真到了那时,他说不定还没有二哥镇定。

    冬祭因为还有着祭祀战死英灵的原因,无论是祭服还是依仗上都比其他几个重要的祭祀严肃的多。刘凌身上这一身祭服甚至干脆就是黑色的,腰上还佩戴了佩剑。

    刘祁个子要比刘凌要矮,为了不刺激这位哥哥,刘凌选择离他远远的,一直到祭祀的队伍从宫中出发,在宫外和文武百官汇合一起出了宫,刘凌都没有接近自己的兄长。

    无奈皇子的服饰太过显眼,而所有打头之人中只有他和二哥骑着的是神骏不凡的汗血宝马,一出内城,立刻就引起了无数人的指指点点。

    为了弘扬天子的威严和国家的气势,祭祀的路上一般并不封路,只是派了京中的差吏和禁卫军沿途守卫,以人墙将祭祀的队伍和百姓隔开。在这一天,百姓可以上街瞻仰天子的圣荣,也可以看见平日里在朝堂上协助天子治理国家的朝臣们是什么样子。

    自然也少不了许多怀春的少女,和一些看热闹的纨绔子弟。

    因为刘祁和刘凌处于队伍的最开头,隐约可以听见人群中的议论纷纷。

    “皇帝呢?皇帝老爷怎么不在,领头的是个毛孩子?”

    “什么毛孩子,那是位皇子听说皇帝得了什么毛病,头着不得风,就派了皇子来了”

    “皇帝老爷生病了?宫里的太医们都是吃干饭的吗?”

    “前头的是二皇子还是后面的是二皇子?怎么看起来后面的个子还高些呢?”

    “人也是后面的长得气派些”

    “还有那马看到没有,二皇子那马一路走一路拉跟个骡子似的”

    刘祁听到有关骡子的议论,恨不得回身戳刘凌的绝地一记,让所有人听听刘凌那匹蠢马的叫声。无奈今日绝地就像是嘴巴被缝上了一般,不但没发出一点声音,人越多它越是昂首挺胸,显得神骏非凡,让刘祁简直气煞。

    相比之下,自己这匹奔霄就是个饭桶,从早吃到晚,从早也拉到晚,就连这时候也不得停歇。

    如果说刘祁之前还没有感受到“脸”对于人气上的影响,那现在总算是有了深刻的认识。

    而且关于刘凌的讨论还没有多久,就歪到了其他地方。

    “三皇子长得俊是应该的,没听说三皇子的母妃是个胡人吗?听说三皇子的娘进宫的时候,从侍卫到宦官都看呆了,明知是陛下的妃子,还是找着法子想要接近……”

    “这你也知道,你从哪儿听来的?”

    “前阵子不是有一大批宫人放出来吗?我听那些放出来的宫人说的。还有更香艳的,你听不听?”

    “看到三皇子的脸没有?听上朝的官老爷说,跟高祖一模一样你说官老爷怎么知道的?金殿上挂着高祖的画像呢你说乖不乖,这儿子像老子自然是正常,可隔了五代了,还是一样的脸,都说三皇子是高祖托世呢”

    “高祖托世?那以后不是要当……”

    “我看着恐怕像……”

    等听到这些,莫说刘祁,就连刘凌的脸都黑的要命。两位皇子坐在马上四处张望,只觉得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可真要去寻找声音的来处,却怎么也听不真切。

    只是讨论这些的人一定不少,有许多声音还颇大,已经传进了后面一起祭祀的百官们耳里。

    这些官员们有的眉头紧皱,有的望着刘凌若有所思,有的就是满脸气氛,恨不得出去痛斥一番。

    好在这种混乱没有多久,因为有禁军开道,没多久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就出了城,直奔北面的郊庙。

    刘祁做什么事都是十分认真,之前就把整篇祭文背过,此时用读的,更是一点差错都不会有。除此之外,相应的步骤一丝不错,也不见慌乱,让许多官员都露出赞许之意。

    刘凌作为陪祭,自然没有多显山露水,中规中矩,总是找不到错处就是了。

    一场祭祀还算是顺利的结束了,东宫众人都累了个半死,一夜无梦睡到了第二日早朝的时间,刘祁和刘凌从六部历练后难得早朝,两人匆匆忙忙上了朝,脚跟还没有站稳,几道折子就把刘凌惊的是满脸呆若木鸡。

    “臣弹劾三皇子狂妄无礼,以鬼神之说愚弄百姓”

    “臣亦有奏昨日冬祭,百官都风闻百姓谈论三皇子有天子之相之事,京城百姓言语中言之凿凿,认定三皇子是储君的人选。臣认为其中必有蹊跷,须得细细探查其中的究竟”

    “臣弹劾三皇子妄议朝政,历练未过便插手兵部事务,视兵务为儿戏”

    一时间,三道弹劾接连而至,每一道弹劾的理由都是诛心之言,足以将刘凌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但凡皇帝,没有一个听到这样的事情不会变脸的,就连刘未也不例外。

    只见他满脸不悦,冷声开口:“如何狂妄无礼如何愚弄百姓如何妄议朝政?诸位爱卿不如细细说说”

    听到刘未支持他们的弹劾,御史大夫立刻面露急切地首先奏议道:

    “根据御史台在京中风闻轶事的御史回报,如今京城中已经有了不少孩童在街头巷尾传唱童谣,曰:燕飞来,啄冰凌,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言语中大有隐射三皇子有问鼎帝位之言。陛下,臣弹劾的奏状在此”

    由于传承的是楚巫文化,诸多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尤其是偶然性巧合性而又频发性的事件往往令人无从解释,童谣和谶语便应运而生。古代一直有人认为,神灵有时会藉助童谣或民谣谚,来向人间暗示未来的吉凶祸福,这种预言性质的童谣,在历代史籍中多有记载。

    纵观中国历史,从有明确文字记载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的预言以童谣诗歌石碑等形式流传。这些预言往往都是以类似于字谜或其它的形式让人悟,而不直说。因此往往只有个别人能在事发之前了解预言的真实含义,而大众则只能等到事后才能明白。

    这街头巷尾的童谣说着“燕飞来”云云,听起来莫名其妙,但燕子向来和吉祥的预兆是相连的,“啄冰凌”隐喻的便是刘凌,明白的人一听便知是什么意思。

    奏状一送到刘未手中,刘未不置可否的看了几眼,继续望向其他人:“你们又有什么意见?”

    刘祁也没想到局势会如此变化,但他心中有数,御史台和今日上奏的几位大臣都是曾外祖父方孝庭的嫡系,今日这件事少不了有他曾外祖父的手笔,所以心中有些惴惴不安地看了父皇一眼,发现他面无表情,便扭头又看了刘凌一眼。

    刘凌一改之前吃惊的样子,抿着嘴唇面色凝重,更兼有一丝疑惑的神色,就是不见慌乱。

    听到皇帝的问话,另外一名官员立刻紧跟着启奏:“臣多日来,听闻有人以三皇子的长相为由,在朝中及民间传扬三皇子乃高祖托世之言。高祖乃是陛下及几位皇子的宗祖,以高祖的名分烘托自己的地位,实乃一种僭越臣请求彻查此事,找出幕后指使此等说法之人”

    说罢,他的眼睛紧盯着刘凌,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凶手就是你”的深意。

    “臣除了这些,还听闻三皇子在兵部对户部多有不满之言,更是擅自插手兵部核计之事,未经过兵部其他官员的核算,便将核查的结果呈交中书省……”

    那官员是个户部的官员,素有才干,弹劾起此事来,颇有些愤慨之意。

    说到这里,皇帝才算是有了点兴趣,“哦”了一声后低头问殿下的刘凌:“老三居然已经在兵部理事了?”

    刘凌没想到只不过是前几天发生的事情,就已经有各方拿来弹劾了,想来平日里他一举一动,更是都有人一直盯着,心中不由得庆幸平时没有做出什么不合时宜的举动来。

    “前阵子户部事忙,儿臣确实帮着兵部司库核计了一些账目,但并非主理,也没有发表过什么对户部的不满之言。”

    刘凌回答的坦坦荡荡。“核计账目只是些琐事,并不关系什么紧要,况且按规矩,事后都有主事审计,所以儿臣并没有任意妄为……”

    听到刘凌的回答,兵部雷尚书连忙出列附和:“确实如此,在户部发表不满之言的并非三殿下,而是老臣。老臣在户部数次申请调拨人手不成,暴脾气一上来,便骂了几句,陛下要罚,就罚臣无状吧”

    “雷尚书,你这脾气三十年不改,再这么下去,你就真要单打独斗了”

    刘未笑了笑,没露出什么不悦之色,笑笑便揭过。

    众大臣见刘未还有笑意,便知道户部这官员不但没弹劾成功,还砸了自己的脚,其他两位大臣也相差无几。

    果不其然,刘未笑了笑,摇头道:“所谓街头童谣,向来是一些语焉不详的话语,像是啄冰凌一句,可以说是刘祁的祁冰冷字,也可以说是刘凌的凌字,朕一共就三个儿子,像这种预言,说是你也行,说是他也罢,全是穿凿附会,实在没什么意思……”

    他又看了眼刘凌的相貌,露出更加愉悦的表情。

    “至于老三长得像高祖,既然他是高祖一脉,是刘家子嗣,长得像高祖那也是寻常。什么高祖托世云云,如果是真的,反倒是我代国之福。一个人若能和高祖一样的品行,对天下人而言,不是福气,又能是什么?”

    这句话,说的堂下众人齐齐惊诧,刘祁脸色更是铁青,满是不敢置信地望向御座之上坐着的父亲。

    刘凌看到二哥这样的表情,心中“咯噔”一下。

    那神色若说是愤怒,不如说是伤心更多一点。

    三兄弟中,他和二哥要更亲近一点,可从六部历练之后,两人接触越来越少,就算见面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感情已经维系的越发艰难。

    按这种架势看,势同水火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不过之前御史大夫说的没错,一时间突然满天下都是风言风语,绝不是巧合,应该是有心之人有意散布,想要离间朕与皇子之间的父子情谊。京兆尹冯登青……”

    刘未点起大臣的名字。

    “臣在”

    冯登青出列,躬身回应。

    “命你彻底彻查此事,务必细细查探谣言的源头来自哪里。”

    “是”

    于是乎,一场声势浩大的弹劾,就这么雷声大雨点小的停了,三位递出奏状的大臣没有受到嘉奖,也没有收到责罚,就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般茫然地出了宣征殿,大约是没想到这件事就被这么大而化之了。

    余下一干大臣,对于皇帝耐人寻味的态度更是议论纷纷,想到皇帝竟然对刘凌的脸和那种童谣都没有太大的意见,心中更是有了些主意。

    在这么多人之中,最不甘心的大概就是刘祁了。他昨日主祭没有出分毫的差错,百官们也都夸奖他风仪有度,他原本想着今日说不定还能得到父亲的嘉奖和肯定,去没想到今天一早上提都没有提他主祭的事情,却整个早晨都围绕着那些愚民村夫的妖言惑众说事

    曾外祖父真是越来越老糊涂了,刘凌平日里根本和“狂妄”沾不上边,以这样的理由弹劾刘凌“窥伺皇位”,简直就是滑稽

    下了朝,刘祁忿忿地准备出宫,半路上却遇见了也正要出宫的外祖父方顺德,想了想,刘祁破天荒地没有选择避嫌,而是径直在宫外的驻马处里牵了自己的马,又叫庄扬波先去礼部等着,这才亦步亦趋地跟在方顺德的马车边。

    “三弟被弹劾的事情,是不是有阿公的手笔?”刘祁终是没有忍住,靠着马车的窗边,低低的问着。

    几乎是眨眼间,马车的车窗竹帘被人从里面掀起,露出方顺德的脸来。

    他看着满脸不快的刘祁,沉默了一会儿,还是点了点头。

    “阿公为何如此做?这样做除了让三弟声望更高以外,起不了任何作用”刘祁脸上的愤色更为凝重:“而且三弟素来并无野心,你们找了一群这样的生事之人大张旗鼓,说不得勾起他心中一丝侥幸,真要相争了”

    方顺德像是看着一个要不到糖的孩子那般露出无奈的表情,叹了口气。

    “殿下,不会今时今日,您还觉得三殿下温和无害吧?即使我们有从中推波助澜,可绝不是无事生非,之前确实在市井间早有了这样的传言。”

    他看着刘祁愣住的表情,继续说道:“三殿下也许不想坐上那个位置,难保别人不想让他上去。如果是陛下呢?如果是其他人呢?更何况,今日我们试探一二,也原就不指望能将三殿下弹劾下去。”

    刘祁缓缓吐出胸中的浊气,冷声问道:“那是为了什么?”

    “一来是埋下怀疑和猜忌的种子,二来,也是为了试探陛下对三殿下的信任有多深厚。”方顺德为难地摇了摇头:“如今看来,情况不妙啊……”

    刘祁原还对方家满腹怨气,听到外祖父的话,顿时愣住。

    “先不提这些,您是臣等的血脉亲人,臣等自然不会害您。倒是殿下,您母妃被幽禁在宫中这么长的日子,可有什么消息?臣和贱内十分关心娘娘的安危,只是不能入宫探望,实在是心有不安……”

    他面带愁容的看向刘祁。

    “殿下有没有……”

    刘祁听到外祖父说起母亲的事情,羞惭的神色立刻爬了满脸,半天说不出话来。

    自他去礼部行走之后,早上听政,下午在方家和方孝庭探讨些朝政问题,晚上又回礼部学习理政,已有许久没有关心后宫的事情。

    大概是因为父皇应允了他母妃不会有生命危险,之后也可以让她颐养晚年,所以他便下意识的忘了母亲还在后宫中受尽委屈,却对自己的冤屈一言不发。

    如今被外祖父关切的眼神一望,刘祁立刻想起自己在冷宫里的母亲,从脸烧到了脖子,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

    他几乎是丢盔弃甲一般随便和方顺德寒暄了几句,就匆匆借口自己去礼部还有事,驾着马向内城疾奔而去了。

    “还是嫩了点啊。”

    方顺德收回脸上的愁容,长长地舒了口气。

    “大人,我们现在去哪儿?”

    马车外的车夫回身询问。

    “宜君一家今日回来,估摸着要下午才到。今日下朝下的早,索性驾出城去,出城相迎吧。”

    方顺德的手指在车窗的窗沿上弹动了几下。

    父亲既然希望他们兄弟和睦,他就多做一点,反正也无关痛痒,不过是些面子上的事情罢了。

    想要一点点掌握自己的力量,还不能cao之过急。

    如今父亲还想着宜君能把公中和族中的资产一点点转出去,他得想法子趁机挪用一些到自己的手里,这个时候不能和宜君撕破脸皮。

    就怕宜君把主意也打到刘祁身上……

    罢了,左右也翻不到天上去。

    “出发吧”

    “是”

    冬至过后没多久,东南战事就发生了新的变化,直搅得百姓人心惶惶,兵部人人唉声叹气,刘未即便是吃了秘药,乍闻得消息还是头痛地差点跳起来。

    被封为“征南大将军”的苏武义,领了一万大军终于到了南方,命了传令官手持皇帝的虎符调遣各地将领率部来见,结果四道十二路兵马,零零散散应召而来的,人数不足三万。

    人数不足三万也就算了,这应召来的三万地方乡兵,竟人人兵甲不齐,更有甚者,就是没有兵甲,而且还是步卒,穿着粗衣草鞋就进了军中,一进军营就嚷着要吃饭要兵器要甲胄,什么都要,就是不要cao练。

    更有甚者,不但自己来了,还拖家带口,这些像是流浪汉一般的士卒自己来当兵,还带了没人高的儿子发落齿摇的双亲或是自家的婆娘一起当兵,口口声声称着这些都是入了军籍一直在军中效力的“编役”,也要一并带上,否则便不出征。

    代朝的军制,除了边关上世代为兵将的世兵,大多采取的是募兵制,各地根据防务的需要募集士兵,统一有军中cao练和指挥,闲时cao练,忙时耕种,若有征召,立刻入军。

    这样的好处是保证了农业生产,但士兵的素质就全看将领的水平。而且没有大战即使从军也不容易晋升,国家又承平已久,没多少人愿意当兵,情愿在家种田。

    所以为了刺激男儿当兵,军中便有了种编役,就是当兵后,当地军队可以征召一部分士卒的家属入军充当杂役,譬如厨子马夫传令官等等,没有粮饷,只管饭。

    这原本是为了照顾士卒兼顾家庭的德政,可以让士卒安心在军中当兵,却渐渐成为了一种难以根除的陋习。

    说到这种陋习,还跟军中普遍有吃空饷,拿空头的惯例有关。往往军中上报自己有三千人,能有两千个人就不错了,所以剩下那一千个人虚乌有的“名额”下面往往可以挂上一到两个编役的名额。

    军中但凡有些能力或是钱财的,都为家中的老弱病残觅了几个“编役”,或是挂了吃空饷的“人头”顺带再来个“编役”,如此一来,满营的那么多人在加满制的编役,就可能变成只有一半的兵丁,却有超过四倍的编役,满营都是老头老太太加光屁股小孩体质柔弱的女人,也就不奇怪了。

    像这种一打仗就拖家带口的,战斗力能强到哪去,可想而知。况且为了家小的安全,逃兵情况也非常严重,根本就是一战即溃。

    苏武义年轻时是凉州名将,出身将门,从小受到的都是兵家的正统教育。成年后打了几次胜仗,又有家中余荫,很快就升入京中,成了禁军一名中郎将,也算是赫赫有名。

    但他在行伍之中几乎混了半辈子,也没见到这种传说中的“兵老虎”,所以当发现应虎符而来的都是明摆着谋取兵甲武器占朝廷便宜的,立刻拿了几个想要看他笑话的地方将领来,拖出辕门外斩了,把人头挂在辕门上,想要杀鸡儆猴。

    结果这一斩,顿时像是炸了营一般,不过是一夜之间,三万多来投效的士卒,竟跑了一大半。

    苏武义得到消息后,命令看守营门的士卒和京中带来的禁卫军阻拦,却被“编役”们的屎盆子烂菜唾沫等物恶心的晕头转向,对方又人多势众,不但没有拦成,还在踩踏中被伤了近千人。

    更可恨的是,这些“兵油子”子们走的时候还趁乱牵走了许多战马,搜刮了不少兵甲,等到苏武义第二天清点武备,差点没骂娘。

    而那些剩下来的地方军,也不是就是为了杀敌立功,而是大多在地方上还有家累,不敢跟着一起跑,怕连累族中的。也有一部分想看苏武义的笑话,再趁机谋一些好处的。

    苏武义虽然能打仗,在京中人缘也好,但京中为了在东南战事上打得漂亮,“以德服人”,所以挑选的这位宿将是个正人君子,君子遇见这样的事情,没气晕过去就已经是好事,更别说拿出什么手段来了。

    还是随军过去的鸿胪寺典客魏乾帮着苏武义的几位副将收拢了残兵,清点了损失,又想法子安稳剩下来的地方将士,只是士气经此打击之后,一落千丈,恐怕没办法在短期内出兵剿灭叛逆。

    而且那些“兵痞”和“编役”要真送去和蛮人作战,恐怕还不够蛮人下菜的,不经过cao练,实在是用不得。

    苏武义事后跟着魏乾仔细询问,才知道他之前杀的那几个将领虽然不是什么大将,但他们手下的士卒全是同族同乡,有的有血缘关系,有的有姻亲之谊,苏武义为了敲山震虎杀了几个敲竹杠敲得最厉害的,结果这些人的同族同乡就不干了,加上苏武义也不像是个“识趣”的,发财的路也被堵了,所以剩下的人再煽动了其他人,一下子就跑了没影。

    苏武义还肖想着去找,却被当地的官员苦笑着制止了。

    但凡在当地募兵的士卒,往往一出事就逃回家里或乡中,这些人全靠军中“蒙荫”生活,一人当兵,全家不愁吃穿,举族包庇之下,不但帮着隐藏踪迹,有时候还会驱赶官差,不准他们捉拿逃兵。

    南方人数比关中和江河流域要稀少的多,这些逃兵逃回山中或家乡,军中没有了足额的士卒,只能继续招募,于是这些人再改名换姓,重新出来当兵,如此反复,根本没有办法彻底根植逃兵问题,除非你想当光杆司令。

    大军未到战乱之地就停住了,周围驻军的百姓又听到军营里有冲杀喊叫之声,第二天当地的医官都被派去了驻地,又有说军营里少了不少人,立刻就有各种流言蜚语传出,弄的人心惶惶。

    可怜苏武义出师未捷先出了大乱,一纸奏疏把兵部那些建议当地征召兵丁的官员们骂了个遍,又请求皇帝从京中出动精兵,数量不用多,再来一万就行,足够他去“剿匪”的。

    奏疏中,简直是字字泣血,就差没直接说地方上的将士都是土鸡瓦狗,根本不堪一击了。

    刘未原本以为自己掌控天下兵马,坐拥数十万大军,如今一听苏武义所说地方上的士卒都是这样的,而且应召入伍连甲胄兵马都不齐整,当场就雷霆大怒,宣了兵部所有主事进宫。

    也就无怪乎兵部最近人人唉声叹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