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逼近赫图阿拉
此外,由郑蕴,沈器远,金尚宪,朴恺等人率领的朝鲜仆从军,也配合东江军团,不断向后金发动进攻。 李珲是靠着天策军才重新上位的,对于天策军就像是对待亲爹一样,这可是个向亲爹表忠心的好机会,他怎么可能放过。 这一次,李珲足足调动了6万朝鲜兵马,配合天策军夹击后金,而且还自备粮草,此外还很孝顺的为天策军提供了三万大军半年所需粮草。 说起来,在十五年前,他也配合大明夹击过后金,也就是萨尔浒之战,只不过明军败得一塌糊涂,朝鲜的一万多军队也全军覆没,导致他后来在大明和后金之间摇摆不定,得罪了朝鲜国内的铁杆亲明派,最后被推翻下台。 但这一次,他却没有任何迟疑的站在天策军一方,当初天策军把他从江华岛上放出来,然后助他迅速登上王位,到后来扫平金鎏等叛贼,远征日本,到几个月前大破后金,斩杀皇太极,天策军灭掉鞑子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他看的很清楚。 而且根据对天策军崛起过程的了解,他早早就断定了,天策军将会取代大明,他也做好了准备,真到了那一天,朝鲜一定要第一时间俯首称臣,向新朝效忠,当狗,也要当叫的最快,最响亮的那一条。 而负责领兵的郑蕴,沈器远,金尚宪等朝鲜官员,原本就对后金极为仇视,现在能跟着天朝上国征讨不臣,他们打心底支持。 在加入了对后金的战事之后,朝鲜仆从军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虽然单独对上后金军队还是被打的节节败退,但只要有天策军在,他们就能在父亲的庇护下,向鞑子发动最为猛烈的进攻。 天策军在各条战线上不断发动进攻,重创乃至消灭鞑子兵马的时候,镇守赫图阿拉的阿济格现在是坐卧不安。 说起来,阿济格虽然也是个暴脾气,但不代表他有勇无谋,只不过是年幼的时候被努尔哈赤宠坏了,没有遭受太多的磨难,容易发怒罢了。 当初被天策军俘虏,后来他和一批同样被俘的高层军官逃出来,多尔衮说他是被天策军故意放跑的他还有些不信,但事后冷静下来,一回味,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孔有德放了他增强多尔衮一系的势力,又在追击战中针对代善一系的兵马,削弱代善一系实力,为的就是挑起两派的内斗,效果也确实达到了。 多尔衮成为新的大汗,两白旗吞并正蓝旗后实力大增,但还没等他们一站宏图,大展拳脚,让大金国重新崛起,天策军便展开了全面进攻,从各条战线不断出击,让他们疲于应付。 而阿济格,则被多尔衮委派到赫图阿拉,也就是他们起家的地方,负责东南方向的全部防务,阻挡来自东江军团的进攻。 原本阿济格认为,利用东南部蜿蜒曲折的山脉,还有险峻的关隘,阻挡天策军的推进应该不算太难,但真的打起来后,他发现天策军相比锦州之战的时候,实力又增长了不少。 甚至就连那些朝鲜人,现在也都跟疯狗一样,跟在天策军后面,跟大金军拼死作战,局面更是雪上加霜。 眼下,许尔显率领的东江军团第一第三师,外加两万朝鲜仆从军,正在猛攻石灰窑堡,这是保卫赫图阿拉的最后几处要塞之一了。 若是石灰窑堡也丢了,后方三十里的阿里布达岗也丢了,赫图阿拉就完全暴露在天策军面前了,到时候天策军便可以直接对赫图阿拉发动进攻,所以阿济格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不让这些据点被天策军攻克。 说起来,阿济格对天策军的这条进攻路线很是愤怒,这摆明了是瞧不起大金国啊。 仔细看去,这条路线完全就是萨尔浒之战时,明军东路大军刘挺所部的行军路线,从宽甸出发,沿着唯一一条还算通畅的道路前进,直扑赫图阿拉,不光走的路线是一模一样的,甚至还带了不少朝鲜军队,完全就是萨尔浒之战的翻版。 这就仿佛是在说,当初明军这么走,被你们给击败了,现在我们天策军也这么走,机会给你们,快来再击败我们一次啊。 这是赤裸裸的嘲讽啊,这阿济格能忍 而阿济格的回答是,能。 他现在除了忍,当缩头乌龟之外,别无他法,如果调集兵力跟天策军硬碰硬,天策军还求之不得呢。 现在他能做的,也就是利用沿途的关隘和地形地势,节节抵抗,拖到天策军后勤补给跟不上了,伤亡大了自己撤退,或者希望在其他几路战场出现转机,能够调集兵力来对付这些直扑赫图阿拉的天策军,就像萨尔浒之战一样。 石灰窑堡的战斗,已经开始两天了,守军的伤亡非常大,但也成功的迟了天策军的推进,这让阿济格很满意,但没多久他就意识到情况不对了。 因为他发现,天策军似乎并不急于推进,反倒是稳扎稳打,不急不躁,从不做任何冒险的举动,一旦情况不对,直接炮火轰炸,放佛炮弹不要钱一般。 事实正如阿济格猜想的那样,许尔显一点都不着急,孔有德的命令是在三个月内攻下赫图阿拉,这才过了不到一个月,完全可以慢慢来。 以往明军主动出击,贸然进攻招致惨败,很多时候是信息不畅,缺乏沟通,或者是将领贪功冒进,导致惨败。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往往是后勤压力过大,逼迫得主将和指挥官不得不迅速出击,速战速决,否则粮草不济,最后还是失败。 就像注定不会再发生的松锦之战,当时还一心效忠大明朝廷的洪承畴,也是想稳步推进,从宁远一步步推进到锦州,救下祖大寿,但因为粮草方面压力大,朝廷不断催促让其迅速出兵,洪承畴才无奈的选择出击,然后被击败,锦州城内原本还能固守至少半年的祖大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投降,导致明军再无与鞑子正面抗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