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上)宴乎会乎(XI)(上)
宴乎会乎(XI)(上)分界线 大家仔细回想一下,确实这几日有不少参劾的折子,但是都不是什么大事,大多是可提可不提。这些被参劾的人里没有唐家子弟,但很多事西北道,甘南道和南疆的。不是唐家的徒子徒孙就是他们的旧部。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xue,更何况小洞多了不死人也恶心人。 这几个人虽然不一定都唐家有交情,但是至少没恶感,且欣赏交好居多,毕竟唐家人战时卫国尽忠,和平时常年戍边护国保得一方平安,更可贵的是这家人在子弟教育上很成功,无论是在军中的,还是在唐家生意的,没有居功自傲的武夫,也无横行霸道的纨绔,反而是名声卓著。 朝中很多文臣跟武将之间的矛盾向来众所周知。不说别的,手上有军的王爷公侯和得意的大将军,为了日常的军资提调和各种利益,都会跟户部工部太常寺这些衙门里的文臣斗心眼儿。而那些做大了的武人还时不时想将手伸进各部,安插自己的人。这些人在上京,无论是子弟还是手下得意将领,都有恃无恐,在各种场合不给文臣面子。往往一场纠纷闹到御前,皇上偏颇的还是武将。由于今上懦弱,又边界不宁,难免倚重武将多些,甚至有些惧怕这些二杆子。从而便使得朝堂之上,武将处处都压着文臣一头。许多人心中早有不满,尤以几位清流大儒为首。大有在这些清流首领带动下对抗武将之意,若不是最近出了沂祥的案子,大家忙着处理各种扎手之事,只怕又闹了一场了。在这些武将中,因为唐家子弟大多能文能武,称得上儒将,又有家中长辈定调,他们无论在京中还是在各地跟文臣都相处得不错,势力足够强,无形中常常充当着文武相争之间的缓冲剂。这次沂祥兵变,无形中加重了武将的砝码。皇上的封赏把唐家推到了风尖浪口,想低调都不成。 “这是什么意思?想摆弄了唐家打击武将?”付翔两朝元老,且少有私心:“还是有人想打什么主意?”从这次沂祥事件的处理来看,太子一方大获全胜,而这获胜的主力是唐家的势力。按理说文臣们都懂得看风向,此时唐家圣眷正隆,应该巴结才是,却跳出来弹劾。难不成真有那么多不知死活的?只怕图谋的成分更多一些。 “这些人打什么主意搞不清,但话说起来唐家的势力也过于大了一些,不是好事。这甘南道和西北道都在他们手中,上林将军虽然闲秩在家,但门下子弟在军中广布,若是唐家有不臣之心,朝廷危矣。”说话的是西阁建立之时,从翰林院抽调来做执笔的翰林袁鸣。 “袁小子,话不可以乱说,唐家向来忠于皇上。”文渊阁学士陈明辉是老成之人,最看不惯这小子跳脱。更何况唐家举足轻重,且对朝廷确实忠心。 “忠臣是否永远都忠?jian臣也不是自生下来就是jian臣的。很多人往往是因为功绩多了,地位高了,得意忘形了,后又因为种种不满,就起了变化。”他喝了一口茶,接着他的忠jian之论。齐峰饶有兴趣地看看袁鸣,没有说话。众人看齐峰只是看着,没有说话,便也不阻止,由着他说下去。在他独自高论了一盏茶的功夫之后,才突然觉察到有些不妥。 付翔看看袁鸣,眼中有一丝怒气。这袁鸣当初是他选的,看重的是他出众的文笔和做事有条理速度快。来了之后,虽然和这里的几位大学士差着几个等级,但是初出茅庐不怕虎,常常敢说敢言,出过不少点子,从而也越发的大胆了,跟几位老阁领说话也没有顾及。老阁领往往不跟年轻人计较,若通观前后,就发现袁鸣的议案就在前辈们放不下面子的时候悄悄通过了。 今天这小子又跳出来,而且态度极为积极,想说他不是跟这些弹劾奏折的人串通的,都难于相信。 今天这事,说小了是抱怨唐家,如果从权斗来看,就是挖倒太后在朝中的倚仗,同时也危及到了太子的大位,如果从朝廷人事来看,是有人不想唐家掌兵权。若唐家没有这些兵权,军中大权就可以重组,除唐家以外的将领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好处;然而有利益划分,就有纷争,天朝军队一乱,必然有人得利,而这利益可以是叛臣也可以是外族;从朝中的争斗看,文臣将武将之首放倒,他们就自觉在朝中分量重了,地位高了,特别是那清流一派,总是觉得武将应该是听文人指派统领,绝不能凌驾在他们之上。清流中很多年轻士子,为了博一个名声,一个在朝上露脸的机会,无论是非对错,都有跳起来清议进谏一回。而这袁鸣很有可能是后者,但也不能排除有人许了他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