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钊的背景
第四百零二章李文钊的背景 “巢谷该死!” 一个山谷里,一位汉人装束,头发完整的年轻人,看着身边零落的队伍,受伤的同伴,眼中喷着愤怒的火焰。 不过这位年轻人却不是汉人,他是正儿八经的党项人,甚至身负西夏王室的血统,论辈分,谅祚应该叫他族兄。 李文钊。 元昊凶暴,但是也曾经有过重用文臣的时候,最经典的就是任用了汉人张元吴昊。 这两位,历史上评价,正是他们的叛逃,使西夏完成了从一个游牧部落,到半农耕半游牧的王朝政治体制的成功转型。 其实这完全是汉人在给自己脸上贴金,西夏转型的整个过程,都是党项精英的掌控和参与,李文钊的家族,便是这些精英的代表。 李文钊的父亲,是李元昊的族弟,西夏人中少有的精通汉学的人才,但是更厉害的,却是他的母族。 野利家族。 野利氏,是李元昊的第一任皇后。 当年的野利氏,是多么的风光。 家族当中,野利遇乞和野利旺荣都是西夏大将,堪称西夏的双壁。 多权谋,善用兵,所率山界士兵素以善战著称,纵横横山,让宋兵心惊胆战。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两人分统左、右厢军,号大王,官至宁令。对宋作战的方案,多是两人与元昊的共同谋划。 更加厉害的,是野利仁荣,以多学识,谙典故著称,当年元昊亲口称他为股肱之臣。 李文钊就是野利仁荣的外孙。 在野利氏嫁给李元昊的最初二十年中,真是一帆风顺:哥哥是国家重臣手握兵权、自己母仪天下且深受宠爱,还给李元昊生了三个儿子。 野利氏喜欢戴一种用金丝编制的“起云冠”,李元昊便下令,除了皇后,任何人不准再戴。 只可惜,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小儿子李锡狸夭折。 大儿子、太子李宁明知礼好学、深明大义。但他生性仁慈、不喜荣华富贵,笃信道教并幻想以此成仙。 当时作为伴读的李文钊,曾苦劝太子,不过用处不大。 汉人的道家思想明显不符合李元昊称霸的野心和政治主张,慢慢的,太子被大王冷落了,很不喜欢他,甚至下令不许入见。 几年后的一天,李文钊再次前往东宫的时候,却被告知李宁明因练气功走火入魔、不能进食而死。 作为政治家族成员,李文钊自然知道,太子的死有蹊跷。 李文钊自有受外公的教育,立刻回去告诉外公,野利家族的危机,从今日始。 不过外公告诉他不必忧虑,说自己只是野利氏的疏族,而且与党项人千年伟业相比,个人的盛衰,无足轻重。 外公正在为党项人推广自己创立的文字。 大王当时对外公的看重,是无疑的。 景宗正式称帝,外公和大臣杨守素实为谋主。 西夏建国前后创制的典章制度,多出外公之手。 而且他头脑非常清醒,虽然创造了党项文字,并且将《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翻译成藩语,但是他的政治主张,却与汉儒大相径庭。 他对张元吴昊照搬宋人制度的建议,同样嗤之以鼻, 他的政治宗旨是“一王之兴,必有一代之制。”坚决反对“用夏变夷”,即用汉文化取代党项民族文化的全盘汉化方针。 他提出:“昔商鞅峻法而国霸,赵武胡服而兵强。国家表里山河,蕃汉杂处,好勇喜猎,日以兵马为务,非有礼乐诗书之气也。” “惟顺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严其刑赏,则民乐战征,习尚刚劲,可以制中国,驭戎夷,岂斤斤言礼义可敌哉。” 李文钊对外公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他的心中,一人兴邦,说的就是外公这样的人,可比齐之管仲,蜀之诸葛。 立国后,外公就更忙了,元昊让他担任谟宁令之职,意思是天大王,是元昊身旁的主要谋士,主持政务不说,同时也是夏国的精神领袖。 大庆元年,西夏文字造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笔画繁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