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我们娜可爱的中学时代在线阅读 - 【创作体会】6

【创作体会】6

    6

    昨天有朋友问,你写的娜,是否真实存在。我想了想说,存在百分之三十吧,还有百分之七十,是根据情节安排出来。然而在写作的时候,是一种很投入的心情,我自己都不知道,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是被安排出来的,当回头过来看这些写出来的东西的时候,都还心存疑问,这些事情是否就真实发生过……是否真实的存在过……稍微晚点的时候,在公众号里看到一篇网文,开篇这样写:“这个五一,朋友圈被刘若英的处女作电影——《后来的我们》刷屏了。它并非杰作,却是情怀。而情怀总是能让我们的头脑被情感冲昏,忽略电影本身。有多少女生在影院泣不成声,又有多少男生神色不安面带戚容,他们或许是想起了自己年少青葱的故事。幸福的爱情大多有着相似的模样,而不幸的爱情最终成了故事。关于“后来”的爱情故事,十之八九以遗憾告终。那么,后来,你们在一起了吗?”,对于这篇网文,我确实是没有心情往下看,因为下面都是一些不值一看的内容,也只不过是“微信读书”公众号,蹭电影的热度来推销微信读书平台的小说而已,与电影没有一点关联。

    然而开篇里的一句话,却让我第一反映想到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写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篇也有这么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一部高中时期看过的小说,那时对苏联或者俄罗斯作家特别有好感,看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在看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后,也激起了我写作的欲望,并且也付出了实际行动,动笔写了高中时期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青春》,写了开头几个章节之后就不了了之了,毕竟那时高考才是正业,写小说也不过只是我看过几部小说以后冲动行为下的结果。

    事实证明,我对高考这种正业确实不是很在行,无论如何强迫自己喜欢,最终也都是适得其反,高考也是一败涂地、一塌糊涂。现在都能回想起那时写小说的心情,是那么的兴奋与自在,满脑子的胡思乱想,思想随着自己的心情自由翱翔,与老友畅所欲言古往今来,发现了一些自认为的新观点,都能和老友把这个话题聊个三四天,高中生,校园生活,又能有什么新发现呢,无非就是自己在阅读课外书时,接受了一些课文里或者课堂上老师不会传授的内容罢了。在和老友聊这些课外书里的内容时,他也多半是听我说,或许他也不懂我说的是什么,不知所云罢,因为他在学校里的大部分的时间,也都是接受课本里的知识,对于课外书的内容估计也没在乎多少,或者也有看,只是和我看的东西不一样罢了。而且高中时期的我,在他面前就是一个话唠,有说不完的话,在其他同学面前就是个闷葫芦,极少在同学们面前交谈。也不懂那时的他是否乐意去听我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言论和胡说八道的幻想,也没看见他有过不悦的脸色,或许有些过激的言论和他当时接受的思想观点有所违背,他也会皱着眉头,如果是太于过激,他也会给我以反驳,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而吵得不欢而散,也都是各抒己见而已,那时的我接触课外书的内容也比较多一点,抒发的己见来源自然也要比他多一点,所以在他面前,也总是一副话唠的模样。

    高考结束后,去了北海,也还是一样激情澎湃,虽然高考的痛确实让自己苦不堪言了一段时间,但是那个年纪,遗忘伤痛还是比较快速的,高考不如意,但是希望的感觉也总还是有,去了北海也就开始了新的幻想,新的期待,期间也断断续续的保持着一些写作的心情,偶尔写写散文杂感或者东拼西揍一些歌词发表在QQ空间里。大专毕业,当时也都流行着这样的话,毕业即失业,所谓的失业也就是低不成高不就的工作,不愿意做罢了,在我们那么好的社会,只要肯辛勤劳作,面包也总是会有的,只是自己愿和不愿的问题。大专毕业后的我,也不存在愿与不愿的问题,肚子也总会饿,面包也总要去赚,因为大专里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也能在电脑城里混口饭吃,混饭吃的一年半时间里(实习一年加毕业后半年),也是最痛苦的时光,思想上的困惑远比饿着肚子要紧,因为自己大专里构想的社会与自己出来学校后的社会根本就不是两码事,思想一混乱,那便是什么事情也无法去做的,什么事情也不想去做,于是在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份的时候,老爸来电话说,在北海做不下,就回来体检吧,然后十二月份就被分到柳州来了,就这样开始了我五年的隐居生活,因为大专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来这里也都能派上用场,负责通信方面的工作,也还能得心应手,不是很吃力,然而在这五年也已经不再写东西,不敢去触及这些带有思想性的东西,只是每天重复去做这些技术性的活计,这些活计不用费脑伤神,只需要熟能生巧而已。

    但是在年初开始,在每天完成工作之余,突然的就动起了写小说的念头,也就是现在一直在写了四个月的小说《我们“娜”可爱的中学时代》。起初刚刚起稿小说的时候是没有框架的,只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是应该有框架了,所以定了一个框架,然后分【原文小说】和【创作体会】两部分去进行写作,原文小说以回忆写作为主,而创作体会则是写作时的心得与体会,但是在写作的时候,发现这创作体会里的内容,不只是有关于写作方面的心得,也有对过去往事的感触也写到了里面去,总之是发现这样的架构并不是很好,前阵子也是打算换一个思路,就是让小说里的“我”也在写小说,然后创作体会和回忆感想,由小说里的“我”代而发言,把两个分离但又有关联的部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但是按着新的思路写了几个篇章之后,感觉也不是很好,时间感不好掌控,回忆和现实之间的穿梭,有时让人摸不清头脑。后来也放弃了,也还是延用着两个部分的架构。但是这两天模模糊糊的又想把两个内容整合到一块去。然而怎样去整合,确实也是费神的事,想不出新的思路,那就延用老的套路罢,把这老的套路更细致一些,更细化一点……

    小说里的我,也在写小说,那么写的是什么小说呢?小说里的“我”正在写系列小说——“娜”系列,一共有三本:《娜》、《“娜”,大学》、《后来,我们》,《娜》有三十万字,《“娜”,大学》有二十万字,《后来,我们》三十万字。《娜》写的是中学涩恋以及主人公的思想变迁的事。《“娜”,大学》,是《娜》的续篇,写的是大学时期对娜的孤苦思恋,继续着自己所谓的学生时代的幻想。《后来,我们》,写的是大学毕业即是学生幻想破灭,破灭的幻想让自己精力憔悴,身心疲惫,于是找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隐居五年之久,不是逃避现实,逃离现世,只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消除曾经的浮躁,需要一段时间来整理,那些乱七八糟的心情。本以为只是一段时间而已,但这这一段时间竟然是不知不觉的耗掉了五年,所以五年过后,清醒过来的我,也是觉得自己是有必要入社会了,说到底自己也一直在社会当中,只是这个社会是封闭的而已。回到社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拾起中学时代的写作梦,把以前没有完成的事情坚持去做完。梦想是可以拾起来再继续,但是这物是人非的感情确实无法再重来。写作《娜》的时候定的结局是留有悬念的,不写能在一起,也不写不能在一起,让读者自己去选择。而《“娜”,大学》的结局则是青春幻想的彻底破灭和娜的关系彻底决裂,这是比较现实的情况。而《后来,我们》,结局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小说里的“我”,明知道现实里是不可能再复合,但是还是很想,让他们在小说里团圆的结局,这就是整个“娜”系列的故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