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一路绝尘在线阅读 - 1921.甚至连广告宣传费也省了

1921.甚至连广告宣传费也省了

    1921.甚至连广告宣传费也省了

    等到那些安装工撤离现场之后,那一**竹海才真正成了那些四方云集、大显身手的木匠的用武之地。不过开始之前,一群瓦匠就在那个原来修建水电站时所建、早已废弃多年的货物集散场附近建了好几个比游泳池还要大的水泥池子,里面装的不是水,却满满的装着一些或者颜色有些像柴油、或者味道有些像木材芳香的**。除了建有围墙,还*上警示牌:生产重地,非请勿入。

    现代运输的快捷轻便在那里充分地得到体验:临时招募的几个搬运工将那些参与建设的木匠从那座堆积如山的用拆下来木屋的废木材中挑选出来的各种有用和能用的板材、门窗、梁柱用皮带运输机运到那个大池里先浸泡48小时,然后捞起来,再通过皮带运输机运到不知从哪里运来的一些集装箱里装着的大型烘干机里,轰轰隆隆的周而复始的转上一圈,干燥后才又通过长长的皮带运输机运到竹海里面去了。

    郑河的人求知欲很强烈,没过几天就知道那几个大池子里面装的是防虫剂、防腐剂和阻燃剂,而经过这样一次看起来很复杂的处理方法,就完成了包括木材表面除尘、防虫防蛀防腐、阻燃和干燥的全过程。按照那几个负责生产的工程师介绍,经过这样处理过的木材,原来的颜色、风貌都不会发生变化,而且还根除了原来的虫害、具备了阻燃功能,可以极大的提升木材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寿命。

    那些天天爬上爬下、整理和修理郑河老街上的木屋的老人就有些眼红了,找到王大年提出要求:其实老街的那些木屋也可以那样处理的。

    怎么处理?拆了重建?那就不是原汁原味了!王大年会笑嘻嘻的给他们一人一支烟:别管世间如何变化,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还是我们郑河的优良传统!

    有人说老年人难缠,其实那是遇到一些为老不尊的败类,这样的人多半年轻的时候就是小混混,老了也恶习不改。好在郑河还没有那种人。虽然爬上爬下有些累,虽然连份报酬也没有,虽然正当诉求还被嫩伢子毫不客气的驳了回来,可是想想自己原来无聊至极的状态,再看看现在每天很充实的活着,更关键的是,不再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木屋里发呆,而是和一帮老伙计有说有笑地度过一天,什么就值得了。

    为了保证安全,在场地平整、给排水、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施工时严格对外封闭的那一**楠竹林在戴上安全帽、留下自己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写下不妨碍施工的承诺之后,就可以**自由参观施工情况。本来这是给郑河村的村民的一点福利,可以让他们目睹自己家乡的点滴变化。可是始料不及的是,因为修旧如旧,更因为博采众长,还因为现场施工,更因为式样翻新、造型各异,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

    开始的时候还仅仅只是十里八乡的老乡过来看看热闹,然后被那些前来郑河老街写生的老师和学生发现了那里可以近距离观察木屋的建筑结构和各种风格大荟萃,那些背着相机、扛着三脚架的摄影师们也发现古朴的木屋和青翠的竹林形成的美的交融和色彩的**,一传十十传百,就有越来越多的搞艺术的、写文学的、懂建筑的各界人士纷至沓来,小小的郑河老街就变得天天都和赶集日那般热闹和拥挤了。到后来,连著名的凤凰城的旅游部门在检讨游客不增反减的时候,也把矛头对准郑河的风生水起。

    除此之外,关于郑河村将整旧如旧的木屋集中于一片楠竹林内是著名的风水巫教大师马法师的决定就引起无数相信风水的人们的极大兴趣,关于那些木屋的来源和那个自行规定的奖励宅基地的做法曾经引起过经济学家的极多争议,而关于那些云集郑河的木匠的施工采取的是自由组团、按质论价;设计则采取随心所欲、任其发挥的原则更是在全国建筑施工行业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参观学习的、抱着敌意的、指手画脚的、惊喜欢呼的都闻讯而来,就和老**感叹的那样:到底是嫩伢子,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先声夺人,甚至连广告宣传费也省了!

    齐秦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就拿木匠来说,各建筑企业现在的当家木匠师傅都在四五十岁,再有个十年八年就该退休了。就是现在挑选新人培养,还得好几年才能出徒,再得过好几年才能单独挑大梁,问题在于木匠既是一个力气活、又是一个技术活;既是一个脏活累活,还要爬上爬下有几分危险,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向往的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敲敲电脑、打打电话、喝喝咖啡的白领生活,就是那些木工家庭出来的后代也不愿意继承本家的衣钵,对产业处于相对稳定、收入也相对不错的木匠工作少有问津的。

    同样如此,建设新农村的结果就是在村镇建起了一排排整齐划一、同样设计图纸但没有任何特色的农舍,自己大吹大擂的同时,那些原来的东倒西歪的木屋、破败得不像样子的土墙屋和低矮陈旧的老平房却正在无声无响地消失。与传统的新陈代谢不同,也与自己意愿不同,现在出现的更多的是长官意识,是行政干预,是暴力强拆。说是影响观瞻也好,说是影响整体形象也罢,反正在热火朝天的建造那些毫无特色的新建筑的同时,又在呼吁要保护历史遗产,就被人说成是精彩背后的无奈。

    如今的社会,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在向往和大自然**接触、好益寿延年,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城市,向往城市森林的繁华;一方面是那一栋栋承载了无数人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故事的旧木屋,如今却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物质上的更高追求被拆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另一方面在南方越来越多的出现用西方建筑工艺而建造的木屋住宅群,那些有钱人悄悄地用自己的选择转向来表达他们对中华传统木屋的狂热喜欢,所以有些激进的评论家一针见血的指出,有需求才会有市场,郑河村的修旧如旧是一种创举,就是为那些有钱人量身定制的木屋别墅群。

    虽然那些重新组建的木屋的宗旨是自行设计、自行安装,可是却规定了基本框架必须是湘西常见的天井院落,也就是一栋建筑而不是简单单调的单独一座木屋,地下工程和地坪整理、地脚螺丝和厚实的新模板构成了全新的地板之后,才是那些木匠施展自己才华的用武之地。除了开始许诺的按质论价之外,还答应在木屋的墙角处给每一个建筑团队镶上一块标明各位建筑师的铜牌。就和千里做官只为财大同小异,木匠干活除了挣大钱,更想扬名立万,所以越来越多的木工大师也加入进来。甚至有一个专门为故宫等皇家建筑**的团队也千里迢迢赶来,那明显不是奔钱而来,而是想用自己的精湛手艺给自己留下美名。

    木屋的修建本来就比砖瓦房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简单得多,时间也缩短不少;加上规定是一楼一底的天井小院,看上去就颇有气势;再加上又有大量原来就存在、只是经过一系列处理的木材,各位木工团队需要做的就是量体裁衣,在木屋的外形和各种细节上做出文章。更主要的每天都在那些熙熙攘攘、指点江山的参观者面前施工,自然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栋栋外形各异、风格不同,虽然都是以传统木屋为蓝本,可是因为融入了各自对木屋的建筑理解和建造工艺,所以那五十多栋新木屋都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甚至有些还是标新立异。被震撼的首先是那些郑河村朴实的村民,眼睁睁的看着原来的那些勉强支撑的梁柱、开裂腐朽的板壁、残缺破损的门窗、布满尘土的雕塑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自己面前,似曾相识却不敢相认,才突然发现,经过处理和重建的木屋居然能如此出色。

    所以说,改变是一件很伟大也很神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