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七章 斯文人骂人的艺术
科举改革的意义,在于选何种才和选才方式。 更在于主要从哪个群体选才。 常言道,得人才者得天下,选中的人才能否为皇帝所用,或者说只为皇帝所用,这关系到帝位的稳固。 从世家豪族选才,不可能真心为皇帝所用。 因为他们从一出生就打上了家族的烙印,自始至终就不曾真正忠于皇帝,更不会真正忠于国家。 他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家族的利益。 当然,不是说寒门和贫家子弟就能不顾及自家的利益。 而说的是寒门和贫家子弟他们生来就没有靠山,就没有家族的牵绊。 他们只有一个靠山,那就是皇帝。 所以说,科举改革在李沐心中,非常重要。 比后世的国考重要多了。 因为它选的不是普通公务员,而是真正进入朝堂的储备人才。 都说培养一个官不容易,那培养一个重臣,就更不容易了。 从外放县令至州府,牧守一方,再位列朝堂,入内阁,这时间没有十七、八年,恐怕难以胜任。 而武臣就更夸张了,如果说低层军官,象队率、伙长还可以选拔方式择优取之。 那校尉、郎将以上的军官,不率军队去杀个几百、几千人,谁敢让他独领一军? 常言道,没杀过人的将军,就是个纸糊的将军,就是又一个赵括。 问题是,世道渐渐太平,哪有那么多的人去供他们杀? 科举改革分为文科、武举。 文科考三类:明经、明算、时政。 武举也考三类:军技、兵法、战略。 李沐颁布诏书,新旧划断,从科举制度改革起始,大唐各县主官、军队郎将、校尉、队率之职皆须从科举进士中选用,同时废止举荐、门荫制度。 也就是说,官员的世袭、门荫、举荐制,被彻底打破。李沐留了一丝缝隙,就是各县县丞、县尉之类的辅职,可供官员们安置子侄之用,这也是为了缓和既得利益团体的情绪,同时也为了旧政新政之间的过渡。 将门的世袭,也形如空置,好在李沐总算给将门也留了一丝颜面,队率以下还有更低级军官,那就是伙长和什长的职位。也就是说,将门还有这两个位置可供家中子侄安置。 这种留白,是极具意义的。 它最大程度地化解了皇帝与臣子之间的矛盾,使得双方都保留了颜面,彼此之间不会太过狰狞。 先不说普通人家选拔的子弟,远没有将门子弟那种耳闻目染的觉悟,加上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往往在什长、伙长的任用上,将门子弟确实先天就胜于普通人家子弟。 而文科就更加不堪比较了,官宦人家和世家豪族掌握着天下最大部分的书籍。 纸贵、书更贵。 寻常人家负担不起书籍和纸张的耗费,这才是世家掌控天下人才的真正原因。 这种差距在很长的时间里不可能被消除。 但文科、武举从制度上,给了天下人才一个公平较量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