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杀尉迟者李恪
ps:感谢书友“hugo”、“南川小人物”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从四万援兵到达之后,大散关就彻底安全了。 倒不是说四万禁军有多么了不起的战斗力。 而是联军的大后方,突然间乱了。 四万禁军的到来,正好是这个局势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在许多年后,大唐史官们一直有争执。 有的说,是蜀王李恪的临阵倒戈,扭转了西南战局。或者说,是李恪的反戈一击,彻底使得联军丧失了稳定的后方。 也有的说,李恪只是竖起了一面旗帜,真正扭转西南战局的,是无数的民间抵抗势力,正是由于他们坚韧顽强的抵抗,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迫使联军无法对大散关发起全力总攻。 两种说法,各有证据、各有道理。 李恪确实在西南战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一笔。 在松州至大散关这一路十数州之地,民军声势逐渐壮大之际。 李恪举兵了。 他举兵伐唐,一万五千人离开安州东进。 与尉迟恭部相遇之际,他却临阵倒戈,向尉迟恭部骤然发起了突击。 迅速击溃了尉迟恭此时已经不足一万的羽林军。 战斗结束之后,李恪收留了溃败的禁军,一日之内,李恪麾下有了二万二千人。 此时,尉迟恭的双目圆睁,面色狰狞。 他的眼睛直直地瞪着李恪。 怎么抚,都不肯闭上。 因为他正被李恪的右手拎着。 拎得自然不是身体,而是尉迟恭的人头。 刘范双手张着口袋,在李沐马前躬身,道:“恭喜都督,有了尉迟恭的人头,都督重新封王已无阻碍。” 李恪将人头往口袋中一丢道:“尉迟恭的人头,只能让本都督进入朝堂,真要站稳,恐怕还须另外一个人头。” 刘范问道:“何人?” 李恪将手往马背上擦了擦,垂下狭长的眼睑,抿了抿他那薄薄的嘴唇道:“本都督的好弟弟,李慎。” ……。 凉州。 姑臧城。 大唐三大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西北重镇。 李大亮守不住甘州,只能退守凉州。 然凉州是南下最后一道屏障,再无可退。 既然退无可退,便只能固守。 八万对三十万,李大亮就算是神仙,也无法胜之。 可李大亮决定固守凉州。 不为别的,就为身后中原大地。 李大亮无畏无惧。 凉州乃雄城,易守难攻,是为无惧。 大唐人口众多,仅长安城,一户抽一丁,可得百万军,是为无畏。 无畏无惧,便可死战。 李大亮不顾将领劝谏,赶在突厥到达之前,向姑臧城外派出了两支奇兵。 二万骑兵。 东、西各一。 不为杀敌,只为拢敌、袭敌。 一支一万人的骑兵,不求决战,只求袭扰。 便可动若脱兔,敌军想要歼灭,除非数倍,甚至十倍之人进行包抄围剿。 可如果真这么干了,那么突厥主力进攻凉州的时间就会被拖延。 这便是李大亮的目的。 事无不可对人言,李大亮不怕被朱邪克勒知道他的目的。 所以,此计为阳谋。 两支孤军陷入敌军重围,九死一生,绝无幸存之理。 然,李大亮认为值得。 慈不掌兵,这道理二十年前,李大亮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