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时不我待啊
李沐的初衷自然是好的,可有的政令颠三倒四,甚至朝令夕改。 就象李沐改革杭州的征税制度。 原本是想令官府和百姓都省事些,将每年赋税中的绢、麻都折合成钱,这样点算方便,家中没有绢麻的百姓也不必去市场购置。 官府也可省去许多人力进行丈量征收。 这无疑是一项善政,可真正施行起来。 李沐才发现,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人活法。 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一家人不纺织的。 李沐的这个政令一下,绢、麻等织物价格立马暴跌。 这就影响到每户百姓了,他们手中的财富迅速缩水。 而铜钱变得稀缺起来。 家家户户开始囤积铜钱,直接影响到了市面流通。 好在李沐还是知错能改的。 立即下令回复原有赋税征收办法,不过在后面还是留了道口子。 那就是以自愿的方式进行以钱抵物的交税方式。 这样的例子很多。 当然李沐的反应速度很快,加上只有杭州一州之地,扭转局面并不困难。 加上杭州百姓在经历大旱大涝之后,对李沐有一种盲目的崇拜。 基本上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和混乱。 不过私底下有好事者,给李沐取起了外号。 如“一日三变郎”、“朝令夕改王”……等等。 李沐闻听后,也是一笑了之,并不追究。 在他看来,一个美名远没有那么重要。 而杭州百姓取的外号中依然流露着对李沐的爱戴之意。 但无论怎么说,百姓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 被李沐下令修筑的水泥路纵横钱塘城内,连贯八县,可谓是四通八达。 百姓们下地耕作、走街穿巷的时间节省了。 原本需要走一个时辰的,现在只要半个时辰的功夫。 从钱塘湖畔新田传出精耕细作的种田方式,渐渐深入人心。 百姓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学习这种方式。 大批在宝石山、吴山种植茶桑的百姓,领到他们的月薪后,开始前往市集购买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大量的钱货开始流通。 慢慢地周边州县的商贩们开始向钱塘府涌来。 有人潮的地方就会有钱潮,而钱潮更会引来人潮,如此循环不止,兴旺不止。 解决了水利、道路的基础设施,引导了农商工三者分流,填饱了肚子。 这三桩事已经让杭州初显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些日子里,魏征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他对李沐有种近乎于溺爱的心态,虽然对李沐很多政令有不同意见。 可魏征总是去建议而不是阻拦,最后他都是顺从地签字盖印。 与其说魏征是个刺史,不如说是个幕僚更合适些。 当然,魏征确实也任着都督府长史的职务。 可今天魏征确实忍不住出言反对了,因为魏征很清楚府库中的存余有多少。 如果任由李沐这么施行下去,最多两个月,府库存粮和余钱就会告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