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帝国的远征之路(十五)
中华帝国内阁总理大臣陈良,向皇帝奏报帝国内部事务本是常态。由于帝国都城长安离前线万里之遥,加上皇帝平时不喜欢处置民事,来自内阁奏章大都汇集起一些重要事务,每个月五次报送皇帝批阅。中华传统是每当盛世当然要修史,才能彰显帝国儒学昌盛。这明史从中华初年开始撰写,最近算是基本完成初稿。为此,帝国内阁在奏章中附上了初稿。按说这些奏章说的都是政事,皇帝张平安最初也没太在意。只是总理陈良在奏章中附上了个人的建议,希望皇帝下明诏为明朝万历年造反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平反。帝国内阁总理陈良给出的理由是,万历年播州土司谋反乃是大明恶政『逼』迫所致,给予杨应龙平反可以安抚现今帝国西南土司。 皇帝张平安看罢总理陈良奏章心里就很不舒服,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谋反,参与平叛的明朝将领就有石柱宣慰司秦良玉和总兵刘涏。明朝总兵秦良玉虽然在崇祯时期与张平安有矛盾,但随着共同抗击大清入寇,这个梁子早已解开。秦良玉死于崇祯末年,皇帝张平安在登基后下明诏追封秦良玉为靖西侯。而坐镇帝都长安的秦国公陈铮,早年间还是明朝总兵刘涏的亲兵。要是皇帝张平安顺从总理陈良的建议给予播州土司杨应龙平反,那么就等于说皇帝追封秦良玉办的是一件错事,而秦国公陈铮则会因此背负逆主亲随的骂名。至于总理陈良所言安抚西南土司就一句屁话,在帝国强大的军队面前,帝国西南的土地上土司们还没人敢于谋反。 近几年内阁总理陈良的表现越来越让皇帝张平安看不上眼,随着陈良年纪变老,这个曾经的政治高手开始注重自己的名节。从反对皇帝对外用兵,到现在借修讨好帝国读书人,都反应出总理陈良意图身后流芳百世。这部初稿,皇帝张平安只在谋划作战间隙看了几个段落,就已经大致了解了这部史书的脉络。撰写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证明中华帝国从明朝手里夺取天下的正统『性』。要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把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描写得昏庸不堪,进而佐证中华帝国成立乃是天授救百姓于苦海。因而,明朝武宗正德皇帝,就被这帮文人描写成为一个只知享乐,不知人间疾苦的荒唐皇帝。而天启皇帝因重用权阉魏忠贤,更是被他们糟蹋得一文不值。 对于天启皇帝朱由校,中华帝国皇帝张平安打内心敬佩,要没有天启皇帝对破奴军的扶持,也没有他张平安今天的成就。有了这些前提,撰写翰林院的官员们自然想夹带私货,借助给播州土司杨应龙平反,打击主持帝国军务的秦国公陈铮。至于说这帮文人打击秦国公陈铮的目的,无外乎就是要扶持某个皇子今后荣登大宝。中华帝国文官分化严重,过半的官员出自破奴城地域,这自然让文风鼎盛的江南文人们所嫉恨。这帮南方文人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选择一个让符合他们利用的皇帝登基。这样一来,江南文人才能控制朝廷的话语权,进而为自己的家族某求更多的利益。 在明朝末年,国家已经陷入内忧外患财赋入不敷出的险境之时,掌握朝堂话语权的东林党人不思报国,却一味地保护自己身后金主和家族利益,将大明朝活生生地给弄死。这个血的教训极为深刻,以至于皇帝张平安登基后一直在打压以江南文人为代表的东林党残余势力,并强令解散东林书院。这还不算,皇帝张平安登基之后,下旨抓捕了扬州盐商家族后人,以谋逆罪将这些人流配至兀秃刺草原西面北海。本来扬州盐商就在大明崇祯时期得罪过皇帝张平安,清算这些与皇帝作对的盐商,得到了朝廷官员和破奴城百姓们的支持。加上皇帝张平安将天下盐道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帝国不允许江南盐务跨地域经营,还带动了四川和陕西这些落后地区盐业发展。 打击扬州盐商势力,也是打击东林党人的经济后盾,进而阻断了东林党人发展的空间。经过数十年蛰伏,现在的江南文人们又开始蠢蠢欲动,近几年帝国总理陈良的『性』情变化都是受这帮文人的影响,才会出现为杨应龙平反这种奇葩事。特别是总理陈良最近老是拿帝国财赋收入不足,劝谏皇帝张平安不要对外征战,早就引起了张平安的厌恶。借助这件事,皇帝张平安打算好好清理一下朝廷上那些隐藏的黑手。本来皇帝张平安还打算处置总理陈良时给他留些脸面,一道紧急军报改变了张平安的想法。天熊营都统领罗天派人送来急报,在中华军假营外海的马尔马拉海面上发现了奥斯曼双桅帆船的身影,且这几艘帆船每日在马尔马拉海面上停留的时间都在三个时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