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挽明在线阅读 - 第422章 抗灾

第422章 抗灾

    崇祯六年五月下旬,宋应升还在自己的书房处理公事时,外面突然就刮起了大风来,他抬头撇了一眼屋子里的座钟,此时不过才晚上八点而已。

    宋应升随即起身吩咐了外面伺候的仆役,令其检查下整座公署的门窗是否关好,随即又坐下重新批改起了公文来。

    然而没过一刻钟,屋外的大风不仅没有随着雨水下来而渐渐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了起来。宋应升放下了公文,走到窗边注视着屋外黝黑的庭院,终于开始有些担忧了起来。

    江南素来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但这几十年来却也是灾害不断。比如去年江南地区就有10多个县受到了旱灾的影响,松江府几乎全境都受到了影响。虽然凭借着前几年的水利工程保住了人畜的日常饮水和一部分田地的浇灌,但是河水的枯竭令河流众多的松江府第一次出现了,大部分河流无法行舟的现象。

    如果不是因为有着沪宁铁路的开通,使得上海和南京、苏州之间的运输始终保持着畅通,让上海港的贸易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保证了松江府最大的一块收入,才没有让受旱灾影响的大部分松江百姓失去活路,顺便还让上海市获得了不少外来的劳动力,很难说去年的旱灾对这些地区的百姓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当然,去年的旱灾虽然造成了对江南地区的灾害,但是对于上海市来说无疑是利大于弊的。旱灾除了令上海市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用于新市区的建设之外。也令江南保守的士绅百姓开始转变对于铁路建设和对外贸易的态度。

    沪宁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有人觉得修建铁路破坏了本地的风水,有人则反感铁路占据了自家的田地。不过在去年的旱灾中,铁路令沿线地区的居民获得了额外收益,维持了他们在灾荒之年的生计,一时之间对于铁路和对外贸易的赞颂,就成为了江南百姓的最新观感。

    而从泰国及柬埔寨地区运来的大米,更是稳定了松江府的物价,令的去年最高时的米价也没有超过1.2元每公石,这也成功瓦解了本地米商对暹罗米的抵制。

    不过即便这场旱灾带给了上海市不少好处,宋应升也没有因此感激上天。他很清楚,在远离上海和铁路的地方,那些受灾百姓依然在遭受着灾荒之年带来的各种苦难,否则上海的街头就不会多了那么多乞丐和流浪儿。

    今晚的这场大风雨,令他感到十分的不安,毕竟那些从外地逃荒而来的人员,现在大多住在沿江的低矮草棚内。如果风雨过大,他很担心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伤亡事件。听到院子里树枝被大风刮落地的声音,宋应升终于站不住了。

    他匆匆走出房门,叫来了长随吩咐道:“把市政厅下属的各处主官都叫来会议室,另外去准备雨披、雨靴还有马灯…”

    虽说崇祯登基之后一直在推动官员制度的全面改革,试图把官员的办公时间和私人的生活进行分割,以建立更加职业化的官僚体系。不过这种改革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即便是上海市这种新兴的城市单位,城市的政治中心市政厅虽然分离出了办公场所和官员宿舍两个独立的单位。

    但是这些官员宿舍也是按照着旧有官衙的修建习惯,就和市政厅只有一墙之隔而已。因此宋应升一声令下之后,住在隔壁的市政厅各部门长官就匆匆跑了过来。

    由于煤油及煤油灯的快速发展,使得上海这个繁华之地极大的推迟了晚间入睡的时间。除了少数外出的官员之外,大部分官员此时都没有睡下,因此他们能够极快的跑来参加会议,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宋应升在这样大的风雨夜叫他们来做什么。

    不过等到他们听完了宋应升的命令,听着外面狂风暴雨的呼啸声,一干官员不由都开始寻找着借口,想要让宋应升打消这么荒唐的命令。

    心直口快的官员便直接说道:“大人,如今外面大风大雨,又难以看见道路。叫我们去巡视四下,将那些草棚里的百姓转移出来,下官担心,这百姓还没转移出来,我们这些人该掉落江中喂王八了…”

    委婉一些的官员则劝说道:“大人,上海县城内还好,最多不过几千乞丐、流浪汉,城隍庙及城内其他寺庙征用之后还勉强够安置。

    但是在县城之外,现在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五万,其中近一半都是住在草棚之内,我们就算是将他们迁移出来,也没地方可以安置啊。难不成让他们在露天淋雨吗?下官以为是不是缓一缓,等到天亮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