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永世帝唐在线阅读 - 第四百二十五章:五年计划

第四百二十五章:五年计划

    照常晨练,照常在早饭后小憩一会儿,殷清风才带着妹子去见李世民一家人。

    殷清风就算手脚再麻利,也搞不赢两家三十多口人的早饭。所以,李世民他们的早饭是食堂大师傅们做的,他只不过是定下了菜单而已。

    此时的教师宿舍楼里,结束了一顿满意的早餐后,李世民的女人和孩子们在谈论着接下来殷清风会给她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为那些教师准备的宿舍本就是单身宿舍,客厅不会太大。殷清风带人去的时候,见到的只是李世民和长孙氏。

    彼此见过礼之后,长孙氏简单的和殷清风问对了几句,就带着襄城和月眉她们出去了。

    把燕氏赐给殷清风只是昨晚临时的决定,在来之前二郎就和她说过,这一两日的谈话对他来说很重要。

    她大致能猜到二郎此行的目的。

    殷二郎说要出游,看似以进为退而安二郎之心,但二郎可不这么认为。

    她能做的,就是祈祷殷清风莫失了以往的睿智而恼了二郎。

    送走了长孙氏,李世民道:“你不说要带我看一看你这村子吗,带路吧。”

    如何治理这天下,在进长安之前他没想过,在生出夺储之意后也没想过,直到成了这泱泱大唐的太子,面对每日数不清的各种琐碎政事后,他才意识到,治理一国是何其难矣。

    农为国本,殷清风向他献上的第一个良谏也是农耕。之前对这里听说过很多,今日有机会,他想彻底了解向他献上了无数的谏言的殷清风,是如何治理一村一地的。

    马车每到暖室、果园、鱼塘和饲养场时,殷清风便介绍其详情。包括没有去的河西养猪场,梧桐新村的人口来源和构成、现今的发展规模和以后的前景规划,都一一向李世民道来。

    从最后一站的饲养场出来后,殷清风道:“侄儿之前和叔叔说过,若天下之民除了少量的官员与工商业者外都致力于农耕的话,不管大唐以后的疆域有多宽广,终会有耕地不足以维系均田令推行的那一天。

    而且,侄儿可以预言,甚至不用等到那一天的到来,均田令便会名存实亡。”

    李世民心中点头。

    与群臣几番商议后,他们也都认同了殷清风的这个观点。

    “所以,侄儿当初的谏议是,在土地之外另想对策来安置日渐增长的人口。”

    殷清风向窗外指了下,“以现今梧桐新村的人口丁数,朝堂上最少要在均田令的政令下再分给侄儿三倍于这里的耕田。

    但叔叔也看见了,侄儿只用十之二三的土地不但养活了他们,而且每年都有大量的结余。”

    李世民心里是震撼的。

    随着他处理的政事越多,他对这天下了解的就越多。

    以均田令的规定,分给这些七万多成丁农户的土地就要七百万亩,每年收取绢、绵与粟是十五万丈、两万斤和十五万石。而他们剩余的,只不过是能勉强度过来年的青黄不接之时。

    这个梧桐新村只有一百多万亩土地,又分出一部分耕田种植果园、暖室和养殖鱼虾与牲畜,不但让十几万人每日三餐,而且每年的结余竟然超过了一州甚至是几州之地的税赋!

    这些已经很让人吃惊了!

    可是,这还不是最后的结果!按照他的说法,在三五年之后,这里的产出将会成倍成倍的增长!

    他,如此快速的就摸索出来对策了!

    “除了这些之外,你还有没有其他的策略来解决人口的增长?我记得你说过,以后住在城镇里的人口要达到四成左右。”

    他太想知道这个答案了。

    若是没有殷清风的出现,他会按照群臣的谏议来治理大唐。但上苍赐福,殷清风出现了。殷清风让他对如何治理天下有了更多的认知。

    眼下的梧桐新村让他看到了希望。

    但这些还不够!

    还不够让他的大唐国祚永世长存!

    殷清风道:“先要做的是让百姓吃饱,再让他们有余钱。等百姓有了余钱,他们自己就会不甘心再过上从前那种每日背朝黄土面朝天种地的日子了。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朝堂把均田令、新式农耕严格的执行下去。而侄儿这个集体农庄的模式,也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比如说,五十户或两百户的集体农庄该如何经营。

    又比如,在废除“庸调”之后,可否有限制的废除“租”?如果这样,就会出现专职经营陶瓷、茶、酿酒、造纸等等的集体农庄。

    这些农庄虽然也占用土地,但更多的是,这些产业不需要占用耕田。一座山丘、几百几千亩的贫瘠土地就可以让他们安身立命。

    既然不占用耕田,他们也就不用上缴农赋。只要朝堂上制定出相应的工商税,他们及时缴纳就可以了。”

    现代人都说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话是没错的,上到蓄养几千几万的佃奴的家族,下到一家七八口的普通百姓,依照当时的条件只能如此了。

    想要发展工商业,先要有工商业需要的原材料,再需要购买力,最后才是劳动力或者说是从业者。

    一直到了近代,农村人也不过是用省下来的鸡蛋鸭蛋,或做几双布鞋等等去换取柴米油盐,哪里还有余力去给工商业提供原料?

    更别还能指望那些勉强糊口的农民,成为消费的主力军。

    而制约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特色经济太少。

    每家每户都是一种模式:种地和养蚕。

    从明朝中叶开始,中国为何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生产力水平提高、产品的商品性多样化、自由雇佣劳动充足,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萌芽已经出现了,可为何进展缓慢,而不像白皮猪那样的快速发展出真正的资本经济呢?

    相比那些出外烧杀抢掠的白皮猪不同,中国古代,除了儒家思想的限制外,百姓的购买力不足、特色经济不明显。

    购买力不足与特色经济不明显先解决哪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