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三国之江东孙三郎在线阅读 - 第三十九回 子修亡三郎断剑

第三十九回 子修亡三郎断剑

    等孙翊来到董昭处,老狐狸屏退了所有人,然后把一份通报交给了孙翊,小声道,“三郎,兹事体大,谨慎处理方为上策。”

    孙翊听了董昭的话,知道问题很严重,打开绢帛仔细看着。渐渐地,孙翊的脸色开始涨得通红,到最后直接一把将绢帛拍在了桌子上,浑身不住的哆嗦。

    董昭见状,上前拍了拍孙翊的肩膀,尽量的安抚着他。

    孙翊深吸几口气,阴沉着脸道,“陆公刚刚离世,他们怎么就敢如此作为?难道非要让我大开杀戒才行吗?”

    董昭谨慎道,“三郎,主公领兵方走,没有一月时间,恐怕不能得返。如今,庐江最需要的是稳定啊。”

    孙翊何尝不知啊,但他确实气的要命。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原来,董昭给孙翊的是这段时间的密报。其中很危险的一个问题,是庐江的那些世家大族,因为不满孙翊在陆康死后,直接调未满二十岁的诸葛亮继任其位,所以开始蠢蠢欲动。虽然诸葛玄目前统管庐江招贤、稷下两处重地,但这些所谓的大族似乎并不买账。而陆康的离世和张昭的离开,也少了能压制他们的人。加上宣城等地的叛乱,更让他们产生了很多想法,至少在这些人看来,孙策仍然处于弱势一方。这些士族现在想做的,就是私下串联、一起发难,趁孙策目前内忧外患之时,尽可能的表现出自己的实力,以获得更大的更实际的权利。

    孙翊恨声道,“董公可有良策?”

    董昭想了想道,“我们可派人密查其不法之事,掌握足够证据。到时,不怕他们不就范。”

    孙翊琢磨了一下,道,“此事全由董公处理,由周林先生(魏腾)辅助。用三个月的时间仔细调查,收集罪证。等到过年之时,这些人必会聚集一起,到时将他们一网打尽!”

    “咝~”董昭倒吸一口凉气,斟酌道,“三郎,年关时动手,怕是会有损声名啊。”

    “董公差矣。若我等一味的退让,只会让这些宵小越发得寸进尺。既然他们不让我们消停,那我们干脆就不让他们过年!”孙翊说到这里,狠狠的咬了咬牙。

    董昭看了看孙翊,低头想了想,道,“既如此,老夫不多劝。不过三郎,这种事情还需好好谋划一番,莫不如请文和先生回返庐江,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如何?”

    孙翊听罢,眼睛一亮,心道,“可不就是呢,玩这种阴活,贾诩老狐狸可是当仁不让的三国第一人。”孙翊立刻点头道,“董公此言甚善,吾即刻派人请贾公回来,咱们好好和这些世家大族较量较量!”

    之后,孙翊即刻重新开始调整起人员布置。首先,命尚未动身的徐庶,与石韬一道前往汝南。徐庶升任汝南大营军师中郎将,接任贾诩职位,这样也能让徐庶就近接回自己老娘;其次,调贾诩速回庐江任镇南将军府长史,而诸葛亮仅担任庐江郡丞一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庐江士族的抵触心理,毕竟由贾诩、董昭两个老狐狸在庐江,那些大族也会稍微的收敛一些。

    安排好之后,孙翊这才稍微放心,他现在希望的就是,在这些人员到位之前,莫要再生事端了。

    往后的两个月,事情似乎都在朝着孙翊预想的目标靠进。贾诩和诸葛亮来到庐江后,立刻快速的弥补了陆康和张昭离开后的真空,并且在孙翊的撑腰下,对庐江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

    说是改革,实际上却是逐步的蚕食世家大族的特权。果不其然,那些大族们被孙翊的举动激怒了,开始频繁的串联。当然,这一切都在孙翊的掌控之下。因为贾诩和董昭这二位在历史上专门阴人的“大师”,现在可都在庐江呢。这些大族的小动作,在他们看来,无疑是太幼稚了。孙翊现在才明白,当年不让这二老在一个地方是多么明智的决定。

    而唯一与孙翊所熟知的历史不同的,却是孙策的复仇平乱之战,进行的并不顺利。

    长江流域的八九月份,正是暴雨成灾、洪水肆虐的时候。后世的二十一世纪都差不多要年年抗洪,更何况是东汉末年的这个时代了。孙策大军从开始就遇到了连绵的大雨,使得行军异常困难。平常五日就可到达的宣城,居然足足走了一个月。即便有苏飞水军的帮助,还是让孙策有些窝火。更让孙策愤怒的是,祖朗居然把六县的物资给抢了个精光,使了一手坚壁清野,却把百姓统统丢给了孙策。一路之上,孙策不得不经常的停下,派人散发粮食,安抚饥民。本欲速战的孙策,并没有带着太多的粮食,只能催促庐江尽快多的运送粮草前来支援,这样就导致了行军速度一再的放缓。结果等到孙策来至宣城之下时,已经是建安元年的九月末了。

    待看到宣城的城门上吊着的两颗早已腐烂看不出模样的人头,孙策急怒攻心之下,当场昏厥了过去。多亏孙翊让华佗这个神医跟在孙策的身边,在华佗的救治下,孙策也足足过了两天才幽幽的醒转过来。

    在华佗和众人苦口婆心的规劝下,孙策答应,等身体好些后再攻城。同时也趁这个机会,让这些天来已经被拖沓的行军弄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的兵将们,好好地休息一下,恢复士气。

    不说孙策这边遇到的问题,单说庐江这边。出乎孙翊对历史的认知,现在的他遇到了一个近乎于死棋的局面。本应在建安二年正月才会出现的曹cao率兵攻打宛城张绣的事情,居然在建安元年十月发生了。更让孙翊烦闷的是,袁术几乎在同时发来了檄文,通知孙翊并告于孙策,他要在明年,也就是建安二年二月改元称帝。并加封孙策为大将军,孙翊为骠骑将军,以求得二人支持。

    传文一到庐江,孙翊就召集众文武进行了议事。不出所料,众人皆对袁术的作为深恶痛绝。而让孙翊郁闷的是,那些世家大族竟然同时发难,要求孙翊即刻调动庐江兵马,进攻袁术,讨伐叛逆。说的那叫一个义正言辞、大义凛然,更有甚者居然还嚎啕大哭、泪如雨下。

    孙翊看到这些人的表演,心里一阵恶心,好像自己吃了苍蝇屎一般。但是他却不能表现在脸上,不光陪着这些所谓的忠臣义士发了很大的脾气,信誓旦旦的表明立场,还对这些人好言相抚,并且保证会给他们一个交代。

    等送走了这些心口不一的大族后,孙翊才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和手下众位大才一起,开始研究对策。

    首先发言的是掌握情报工作的董昭,老头捋着胡子悠然道,“这些人,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忠君爱国,可背地里却是沆瀣一气,蛇鼠一窝。据报,眼下庐江各个士族已经纠集了大约一万壮丁,而且还有不少人在往庐江来的路上。不出意外,到年底之时,舒县城内恐有两万来历不明之人。只怕他们也想要在年关之际突然发难,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鲁肃闻言点了点头,道,“目前庐江大营有兵一万五千人,外加徐晃将军的飞龙骑三千人,总计一万八千人马。单从兵力来看,我军并不占优势。不过,这些大族所纠集之壮丁,战力不会太高,庐江大营人马足够对付他们了。”

    孙翊听了,皱了皱眉,道,“如果这样,我军倒是真不惧也。但为何我总是觉得心中还有不安?”他转头看了看老神在在的贾诩,忽然笑着道,“文和先生,您有何高见啊?”

    贾诩慢慢的睁开了双眼,沉声道,“内忧外患啊。”说罢,便不再言语。

    孙翊眼睛一亮,道,“文和先生所言甚善。我们只看到了内忧,却未见到外患!”

    诸葛亮此时忽然道,“老师(前文有交代,诸葛亮拜了贾诩为师)说的有理,但是这庐江士族本就与袁术不合,况且此时袁术已经准备僭越称帝,难道这些人就不怕天下共讨之吗?”

    “非也,非也!”孙翊笑着道,“文和先生所指外患并非袁术,而是另有其人。”边说边瞅了瞅贾诩。

    贾诩看着孙翊那古灵精怪的眼神,心中一阵感叹,诸葛亮确实出色,但是多正谋,少奇计。而这个孙三公子却是奇正相合,机谋千万啊。

    老头定了定神,略带嗔怪的道,“孔明,和你说过多少次,看问题不要只从表面观察,还要从大局掌控,方为谋臣之本也。”

    诸葛亮连忙拱手道,“老师教训的是,学生受教了,还请老师解惑。”

    贾诩正了正身子,道,“今日众人之态度已经表明,他们并未提前知道袁术欲称帝之事,况其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倒向袁术一方。故而这外患绝非袁术。而是~”说到这里,贾诩突然不说了,看着诸葛亮道,“孔明不妨想想,看还有谁是外患。”

    诸葛亮闻言一愣,继而稍加思索,惊道,“原来是刘表!”

    贾诩不置可否,看了看孙翊。

    孙翊笑眯眯的道,“孔明兄为何如此断定啊?”

    诸葛亮此时已经进入到了角色中,边斟酌边道,“如今我庐江三面受敌。东有袁术欲代汉自立,西有刘表切齿之恨,北有曹cao虎视眈眈。但这三家目前最有可能成为士族外援的,只有刘表。原因很简单,袁术欲僭越,必要找我庐江支持,不会与我轻易撕破脸皮,这从他给主公和三公子加官进爵一事便能看出;曹cao此时用兵西向,对付宛城张绣,无暇南顾,况曹昂公子与三公子及伯言有金兰之交,此时可相互为援,而非敌。如此一来,对于庐江威胁最大的莫过于荆州刘表,确切的说,是江夏黄祖!”

    讲到这里,诸葛亮看了看众人,发觉众人都在望着自己,眼神中大多是期许之色。而自己的老师贾诩,更是眼中充满了鼓励。

    诸葛亮心中一热,接着道,“那黄祖本为荆州士族,又与三公子有杀父之仇,辱子之恨。主公又在南面剿匪,一时无暇他顾。若黄祖与庐江世家联合,内外夹击,则庐江危矣。”

    陆逊此时忽然说道,“还有一点,孔明兄疏忽了。”

    待得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后,陆逊方道,“孔明兄还漏算了袁术。若是袁术明年称帝,则我庐江势必与其划清界线,肯定会刀兵相向。到那时,我们便会两线交战,再加上庐江士族从内部作乱,我方的局面将会非常尴尬。”

    诸葛亮闻言,眼神一闪,拱手对陆逊道,“伯言所言甚是,愚兄受教了。”

    陆逊连忙还礼道,“孔明兄如此,折煞我也。”

    看着两人一来一往的客气,董昭和贾诩两个老狐狸相视一眼,都面带微笑。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学生确实很合心意。

    孙翊皱着眉头,沉声道,“我们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想要解决不难。吾现在担心的是曹cao那边。这次他进兵宛城,我总觉不太合适,而且听闻义兄也随之前往,更让我心中难安。”